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植物保护论文--各种防治方法论文--生物防治论文

斑痣悬茧蜂对甜菜夜蛾幼虫的搜寻行为研究

摘要第1-8页
ABSTRACT第8-10页
第1章 文献综述第10-30页
   ·寄生蜂选择寄主的行为第10-12页
     ·搜寻寄主第10-11页
     ·寄主反抗第11页
     ·标记寄主第11-12页
   ·影响寄生蜂寄生行为的生态因子第12-17页
     ·化学因子第12-14页
       ·植物源利它素第12-13页
       ·昆虫源利它素第13页
       ·寄主源利它素第13-14页
     ·物理因子第14-17页
       ·寄主密度第14-15页
       ·寄主大小和龄期第15页
       ·寄生蜂取食和抱卵量第15-16页
       ·学习行为对寄生蜂寄生行为的影响第16-17页
       ·影响寄主接受的其他因素第17页
   ·寄生蜂在斑块环境中的搜寻策略第17-27页
     ·最优搜索理论模型第18-22页
       ·边际值理论(The marginal value theorem)第18-20页
       ·理想自由分布(The ideal free distribution)第20-21页
       ·简单规则(Simple rules of thumb)第21-22页
     ·增强效应和衰减效应第22-24页
       ·增强效应第22-23页
       ·衰减效应第23-24页
     ·寄生蜂的行为机制第24-25页
     ·Cox回归模型(Cox's regression model)第25-26页
     ·用Cox回归模型分析数据的试验方法第26-27页
   ·斑痣悬茧蜂研究进展第27-30页
     ·斑痣悬茧蜂的生物学特征第27页
     ·国内外研究概况第27页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27-30页
第2章 斑痣悬茧蜂在室内条件下的寄主搜寻行为第30-40页
   ·材料和方法第31-32页
     ·试验材料第31页
     ·试验方法第31-32页
       ·非选择性试验第31页
       ·选择性试验第31页
       ·行为观察第31-32页
     ·数据分析第32页
   ·结果与分析第32-38页
     ·非选择性试验第32-35页
       ·不同龄期寄主幼虫被斑痣悬茧蜂寄生的风险第32-34页
       ·首次与再次寄主识别期生存曲线的比较第34-35页
     ·选择性试验第35-38页
   ·讨论第38-40页
第3章 斑痣悬茧蜂在野外条件下的寄主搜寻行为第40-54页
   ·材料和方法第40-42页
     ·试验材料第40页
     ·试验方法第40-41页
       ·对各龄期相同密度寄主幼虫的搜寻第40-41页
       ·对各龄期不同密度寄主幼虫的搜寻第41页
     ·数据分析第41-42页
   ·结果与分析第42-51页
     ·对各龄期相同密度寄主幼虫的搜寻第42-46页
       ·斑块内寄生率、寄生蜂数量与寄主龄期的关系第42-43页
       ·各龄期寄主幼虫被斑痣悬茧蜂寄生的风险第43-44页
       ·不同龄期寄主幼虫被斑痣悬茧蜂针刺和寄生的比率第44-45页
       ·寄生蜂访问不同龄期寄主幼虫斑块的搜寻行为第45-46页
     ·对各龄期不同密度的寄主幼虫的搜寻第46-51页
       ·甜菜夜蛾各龄期幼虫被寄生的风险第46-48页
       ·各龄期不同密度寄主幼虫被发现的比率第48-49页
       ·斑块内寄生蜂的数量、寄生率和寄主龄期的关系第49-51页
   ·讨论第51-54页
第4章 全文主要结论第54-56页
参考文献第56-64页
致谢第64-66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第66页

论文共6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荧光假单胞菌7-14生物膜突变株的筛选及tatC基因的克隆与功能初析
下一篇:苏云金芽孢杆菌CryIAc重组蛋白及土曲霉PNR2发酵产物的杀虫活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