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教育论文--教学理论论文--教学研究和改革论文

活动教学中的活动方式有效性研究

摘要第1-8页
Abstract第8-10页
绪论第10-39页
 一、研究的背景与文献第10-32页
  (一) 研究的背景第10-12页
  (二) 文献述评第12-32页
 二、研究的意义与目的第32-37页
  (一) 理论意义第32-34页
  (二) 实践意义第34-36页
  (三) 研究的目的第36-37页
 三、研究的基本思路与方法第37-39页
  (一) 研究思路第37页
  (二) 研究方法第37-39页
第一章 "活动"的内涵及其运行机制第39-52页
 一、"活动"的内涵第39-44页
  (一) "活动"的哲学意蕴第39-40页
  (二) "活动"的心理学意蕴第40-42页
  (三) "活动"的教育学意蕴第42-44页
 二、活动的要素结构及其运行机制第44-52页
  (一) 活动的要素结构第45-46页
  (二) 活动的运行机制第46-49页
  (三) 活动的分类第49-52页
第二章 活动教学的意蕴及其理论基础第52-79页
 一、活动教学的本质追求第52-56页
 二、活动教学中"活动"的内涵第56-57页
 三、活动教学意义上"活动"的基本特征第57-61页
 四、活动教学的理论基础第61-79页
第三章 有效活动方式的基本内涵第79-96页
 一、活动方式的内涵及其构成要素第79-83页
  (一) 活动方式的内涵第79-81页
  (二) 活动方式的构成要素第81-83页
 二、有效活动方式的内涵与特征第83-86页
  (一) 有效活动方式的内涵第83-84页
  (二) 有效活动方式的基本特征第84-86页
 三、有效活动方式的实践功能第86-96页
第四章 活动教学中活动方式的现状调查第96-123页
 一、研究过程设计第96-103页
  (一) 活动教学中活动方式实况扫描的工具与方法第97-98页
  (二) 资料收集的方法及其说明第98-102页
  (三) 资料处理分析第102-103页
 二、活动教学中活动方式存在的基本问题第103-114页
  (一) 活动方式在活动教学理论体系中的缺失第103-106页
  (二) 教师文化及其专业技能缺陷造成活动方式在活动教学中的遮蔽第106-110页
  (三) 活动方式选择与应用中的教学价值缺失第110-114页
 三、活动方式的现实影响因素及其改善措施第114-123页
  (一) 教师对于活动的指导能力第115-120页
  (二) 现有课程和教材第120-121页
  (三) 教学环境第121-123页
第五章 活动教学中活动方式有效实施的操作模式第123-164页
 一、探究型活动方式第123-132页
  (一) 探究型活动的内涵第123-124页
  (二) 探究型活动方式的意义第124页
  (三) 探究型活动方式的表现类型第124-126页
  (四) 操作模式与流程第126-130页
  (五) 教学策略第130-131页
  (六) 应用要点第131-132页
 二、交往型活动方式第132-144页
  (一) 交往型活动的内涵第132-133页
  (二) 交往型活动方式的意义第133页
  (三) 交往型活动方式的表现类型第133-136页
  (四) 操作模式与流程第136-139页
  (五) 教学策略第139-142页
  (六) 应用要点第142-144页
 三、体验型活动方式第144-152页
  (一) 体验型活动的内涵第144-145页
  (二) 体验型活动方式的意义第145页
  (三) 体验型活动方式的表现类型第145-147页
  (四) 操作模式与流程第147-149页
  (五) 教学策略第149-151页
  (六) 应用要点第151-152页
 四、创造型活动方式第152-164页
  (一) 创造型活动的内涵第152-153页
  (二) 创造型活动方式的意义第153-154页
  (三) 创造型活动方式的表现类型第154-157页
  (四) 操作模式与流程第157-159页
  (五) 教学策略第159-162页
  (六) 应用要点第162-164页
第六章 活动方式有效性评价第164-173页
 一、有效性评价的现实失衡与重新定位第164-165页
 二、评价的原则第165-167页
 三、评价标准第167-169页
  (一) 设计标准第167页
  (二) 实施标准第167-168页
  (三) 效能标准第168-169页
 四、评价步骤第169-170页
 五、评价方法第170-173页
结束语第173-174页
参考文献第174-188页
后记第188-189页

论文共18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线索消失转换任务的加工机制研究
下一篇:基于同伴调节的课堂情绪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