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8页 |
| ABSTRACT | 第8-10页 |
| 目录 | 第10-14页 |
| 第一章:引言 | 第14-31页 |
| 卵子的成熟 | 第14-31页 |
| 1 卵原细胞的增殖和进入减数分裂过程中内分泌的调节作用 | 第15-16页 |
| 2 卵母细胞的生长 | 第16-17页 |
| 3 卵黄膜的形成 | 第17-18页 |
| 4 原始生殖细胞的发生 | 第18-30页 |
| ·原始生殖细胞的形成 | 第18-20页 |
| ·原始生殖细胞的迁移 | 第20-30页 |
| ·Nanos | 第21-23页 |
| ·Dead end | 第23页 |
| ·Pumilio | 第23-25页 |
| ·趋化因子 | 第25-26页 |
| ·3-羟基-3-甲基戊二酸单酰辅酶A还原酶 | 第26-27页 |
| ·细胞骨架蛋白 | 第27-30页 |
| 5 本研究的意义和目的 | 第30-31页 |
| 第二章:正文 | 第31-95页 |
| 第一部分 斑马鱼Nanos蛋白与肌球蛋白轻链2相互作用及其调节肌球蛋白轻链2磷酸化 | 第31-57页 |
| 1 前言 | 第31页 |
| 2 材料与方法 | 第31-49页 |
| ·实验材料与试剂 | 第31-39页 |
| ·斑马鱼的饲养 | 第31页 |
| ·质粒与菌种 | 第31-32页 |
| ·抗体 | 第32页 |
| ·工具酶 | 第32页 |
| ·蛋白Marker | 第32页 |
| ·引物设计 | 第32-36页 |
| ·主要试剂 | 第36-39页 |
| ·仪器 | 第39页 |
| ·实验方法和步骤 | 第39-49页 |
| ·总RNA的提取 | 第39-40页 |
| ·逆转录 | 第40页 |
| ·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 第40-41页 |
| ·目的片段的扩增 | 第41页 |
| ·目的片段和载体质粒的双酶切 | 第41-42页 |
| ·连接 | 第42页 |
| ·细菌转化 | 第42页 |
| ·菌液PCR筛选重组质粒 | 第42-43页 |
| ·质粒的小量提取 | 第43页 |
| ·可溶性蛋白的原核诱导 | 第43-44页 |
| ·Nanos的GST凝胶珠纯化 | 第44页 |
| ·GST pull-down | 第44页 |
| ·Western blot | 第44-45页 |
| ·Cdc25H酵母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 第45-46页 |
| ·文库的转化 | 第46-47页 |
| ·在酵母双杂交系统中验证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 | 第47页 |
| ·酵母质粒的提取 | 第47-48页 |
| ·免疫共沉淀 | 第48-49页 |
| 3 结果 | 第49-55页 |
| ·酵母双杂交筛选斑马鱼Nanos相互作用蛋白 | 第49-50页 |
| ·体外和体内验证Nanos蛋白与肌球蛋白轻链2相互作用 | 第50-52页 |
| ·Nanos蛋白的相互作用区域 | 第52-53页 |
| ·Nanos蛋白的相互作用位点 | 第53-54页 |
| ·Nanos蛋白下调Mylz2蛋白的磷酸化 | 第54-55页 |
| 4 讨论 | 第55-57页 |
| 第二部分 斑马鱼pum-like的克隆及其表达的研究 | 第57-83页 |
| 1 前言 | 第57页 |
| 2 材料与方法 | 第57-69页 |
| ·实验材料和试剂 | 第57-60页 |
| ·斑马鱼及其胚胎 | 第57页 |
| ·质粒与菌种 | 第57页 |
| ·抗体 | 第57-58页 |
| ·引物设计 | 第58-59页 |
| ·主要试剂 | 第59-60页 |
| ·仪器 | 第60页 |
| ·实验方法和步骤 | 第60-69页 |
| ·目的片段的扩增 | 第60-64页 |
| ·探针的制备 | 第64-65页 |
| ·切片原位杂交 | 第65-66页 |
| ·整胚原位杂交 | 第66页 |
| ·蛋白的原核表达和体外纯化 | 第66-67页 |
| ·多克隆抗体的制备 | 第67页 |
| ·免疫组织化学 | 第67-68页 |
| ·苏木精伊红染色 | 第68页 |
| ·封片 | 第68页 |
| ·吗啉代寡聚核苷酸的注射 | 第68-69页 |
| 3 结果 | 第69-82页 |
| ·斑马鱼pum-like基因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 第69-76页 |
| ·Pum-like mRNA在斑马鱼不同组织的表达 | 第76-77页 |
| ·Pum-like mRNA在早期胚胎中的表达 | 第77-78页 |
| ·Pum-1ike蛋白的表达 | 第78-80页 |
| ·Pum-like功能的研究 | 第80-82页 |
| 4 讨论 | 第82-83页 |
| 第三部分 一个与斑马鱼卵黄膜形成相关新基因(zvep)的克隆及其表达的研究 | 第83-95页 |
| 1 前言 | 第83页 |
| 2 材料与方法 | 第83-87页 |
| ·实验材料 | 第83-84页 |
| ·抗体 | 第83页 |
| ·引物设计 | 第83-84页 |
| ·方法 | 第84-87页 |
| ·目的片段的扩增 | 第84-86页 |
| ·荧光免疫组化 | 第86页 |
| ·偶氮胭脂红染色 | 第86-87页 |
| 3 结果 | 第87-93页 |
| ·斑马鱼zvep cDNA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 第87-90页 |
| ·Zvep mRNA在斑马鱼组织和早期胚胎发育过程中的表达 | 第90-92页 |
| ·ZVEP蛋白在卵母细胞发育过程中的表达 | 第92-93页 |
| 4 讨论 | 第93-95页 |
| 总结 | 第95-98页 |
| 参考文献 | 第98-107页 |
| 攻博期间发表的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 | 第107-108页 |
| 致谢 | 第108-109页 |
| 基金资助 | 第109-110页 |
| 附录 | 第110-11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