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产业生态视角的产业竞争力分析--以纺织服装产业为例
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8页 |
图表目录 | 第18-2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20-29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20-21页 |
·研究意义 | 第21-22页 |
·主要研究内容与创新 | 第22-26页 |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26-29页 |
·研究方法 | 第26页 |
·技术路线 | 第26-29页 |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文献综述 | 第29-47页 |
·竞争力理论形成与发展概述 | 第29-31页 |
·竞争力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 第29-30页 |
·竞争力的概念 | 第30页 |
·竞争力各层次间相互关系 | 第30-31页 |
·产业竞争力界定与内涵 | 第31-36页 |
·产业竞争力的概念 | 第31-33页 |
·产业界定 | 第31-32页 |
·产业竞争力界定 | 第32-33页 |
·产业竞争力成因理论 | 第33页 |
·产业竞争力与国家、企业和产品竞争力的关系 | 第33-34页 |
·产业竞争力与国家竞争力的关系 | 第33-34页 |
·产业竞争力与企业竞争力的关系 | 第34页 |
·产业竞争力与产品竞争力的关系 | 第34页 |
·产业竞争力的交叉性和递阶层次性 | 第34-36页 |
·产业生态竞争力相关理论 | 第36-41页 |
·生态学定义 | 第36页 |
·产业生态界定与发展 | 第36-39页 |
·产业生态的产生与发展 | 第36-37页 |
·产业生态的界定 | 第37-39页 |
·艾思提和波特的产业生态竞争力分析框架 | 第39-40页 |
·国内产业生态竞争力相关研究 | 第40-41页 |
·国内外竞争力评价体系 | 第41-47页 |
·国外竞争力评价体系 | 第41-44页 |
·IMD国际竞争力评价体系 | 第41页 |
·WEF国际竞争力评价体系 | 第41页 |
·波特新竞争优势理论 | 第41-42页 |
·世界银行的亚拉威评价体系 | 第42-43页 |
·GEM评价模型 | 第43-44页 |
·国外其他学者的相关研究 | 第44页 |
·国内竞争力相关研究 | 第44-47页 |
·中国社会科学院相关研究 | 第44-45页 |
·国家计委课题组相关研究 | 第45页 |
·厦门大学相关研究 | 第45-46页 |
·国内其他相关研究 | 第46-47页 |
第三章 自然生态系统与产业生态系统类比分析 | 第47-65页 |
·自然生态系统的结构与特征 | 第47-54页 |
·自然生态系统界定与发展 | 第47-48页 |
·自然生态系统的相关概念 | 第48-49页 |
·自然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 第49-50页 |
·自然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 | 第50-51页 |
·自然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 | 第51-54页 |
·自然生态系统的生物生产 | 第51-52页 |
·自然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 第52-53页 |
·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 第53页 |
·自然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 第53-54页 |
·产业生态系统的结构与特征 | 第54-59页 |
·产业生态系统界定与发展 | 第54页 |
·产业生态系统相关概念 | 第54-55页 |
·产业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 第55-56页 |
·产业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 | 第56-58页 |
·产业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 | 第58-59页 |
·产业生态系统的物质生产 | 第58页 |
·产业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 第58-59页 |
·产业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 第59页 |
·产业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 第59页 |
·自然生态系统与产业生态系统类比分析 | 第59-63页 |
·结构相似性 | 第59-60页 |
·自然生态系统结构 | 第59-60页 |
·产业生态系统结构 | 第60页 |
·功能相似性 | 第60-61页 |
·自然生态系统功能 | 第60-61页 |
·产业生态系统功能 | 第61页 |
·特征相似性 | 第61-63页 |
·环境适应性 | 第61-62页 |
·和谐共生性 | 第62页 |
·效率一致性 | 第62-63页 |
·本章小结 | 第63-65页 |
第四章 产业生态竞争力及其理论框架 | 第65-93页 |
·产业生态竞争力 | 第65-69页 |
·产业竞争力 | 第65-66页 |
·产业生态竞争力 | 第66-67页 |
·产业生态竞争力组成要素分析 | 第67-69页 |
·环境适应能力与产业生态竞争力 | 第69-76页 |
·环境适应能力 | 第69-71页 |
·环境适应能力 | 第69-70页 |
·环境适应能力组成要素 | 第70-71页 |
·新产品开发与创新能力 | 第71-72页 |
·原材料市场变化适应能力 | 第72-73页 |
·贸易壁垒适应能力 | 第73-74页 |
·行业标准执行能力 | 第74页 |
·新市场开拓能力 | 第74-75页 |
·汇率变动适应能力 | 第75-76页 |
·和谐共生能力与产业生态竞争力 | 第76-85页 |
·和谐共生能力 | 第76-79页 |
·和谐共生能力 | 第76-78页 |
·和谐共生能力组成要素 | 第78-79页 |
·社会责任实践能力 | 第79-80页 |
·上下游企业协作能力 | 第80-81页 |
·区域行业协会指导能力 | 第81页 |
·相关产业协同能力 | 第81-82页 |
·竞争企业协作能力 | 第82-83页 |
·区域产业链发展水平 | 第83-84页 |
·环境保护能力 | 第84-85页 |
·资源生产率与产业生态竞争力 | 第85-91页 |
·资源生产率 | 第85-88页 |
·资源生产率 | 第85-87页 |
·资源生产率组成要素 | 第87-88页 |
·劳动生产率 | 第88-89页 |
·单位产值耗能量 | 第89页 |
·资金周转率 | 第89-90页 |
·利润率 | 第90-91页 |
·本章小节 | 第91-93页 |
第五章 数据收集与假设检验 | 第93-115页 |
·问卷设计 | 第93页 |
·数据收集 | 第93-94页 |
·模型假设检验 | 第94-113页 |
·描述性统计量分析 | 第94-95页 |
·探索性因子分析 | 第95-100页 |
·产业生态竞争力探索性因子分析 | 第95-96页 |
·环境适应能力探索性因子分析 | 第96-97页 |
·和谐共生能力探索性因子分析 | 第97-98页 |
·资源生产率探索性因子分析 | 第98-100页 |
·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 | 第100-113页 |
·产业生态竞争力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 | 第100-103页 |
·环境适应能力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 | 第103-106页 |
·和谐共生能力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 | 第106-110页 |
·资源生产率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 | 第110-113页 |
·本章小结 | 第113-115页 |
第六章 产业生态竞争力实证分析 | 第115-122页 |
·园州纺织服装产业生态园 | 第115-118页 |
·起于鱼塘桑基的服装名镇 | 第115页 |
·服装产业核心竞争力突显 | 第115-116页 |
·环保产业园规模初现 | 第116-117页 |
·坚持可持续发展生态产业 | 第117-118页 |
·合力铸品牌,再造新园洲 | 第118页 |
·平湖服装产业社会责任实践 | 第118-122页 |
·平湖服装产业简介 | 第118-119页 |
·企业社会责任——平湖产业生态竞争力原动力 | 第119-120页 |
·平湖企业社会责任实践 | 第120-122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22-126页 |
·主要结论 | 第122-124页 |
·政策建议 | 第124-125页 |
·展望 | 第125-126页 |
参考文献 | 第126-136页 |
附录 产业生态竞争力调查问卷 | 第136-141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著作 | 第141-142页 |
谢词 | 第1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