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Content summary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观点与方法 | 第7-17页 |
1.1 第一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7-9页 |
1.2 第二节 研究方法与现实意义 | 第9-13页 |
1.2.1 研究方法 | 第9-11页 |
1.2.2 现实意义 | 第11-13页 |
1.3 第三节 研究重点和基本结构 | 第13-17页 |
第二章 材料教学的内涵、形成与发展 | 第17-46页 |
2.1 第一节 材料教学的内涵 | 第17-30页 |
2.1.1 材料教学的提出 | 第17-21页 |
2.1.2 材料教学与雕塑教学的关系 | 第21-24页 |
2.1.3 个人创作与雕塑教学的材料差异 | 第24-26页 |
2.1.4 材料教学的课程设置 | 第26-30页 |
2.2 第二节 1928-1976年材料教学萌芽期的成因 | 第30-38页 |
2.2.1 物质生产水平的影响 | 第30-33页 |
2.2.2 室外雕塑工程的推进 | 第33-36页 |
2.2.3 社会实践课程的实施 | 第36-38页 |
2.3 第三节 改革开放后材料教学发展的契机 | 第38-46页 |
2.3.1 改革与开放——材料教学指导思想的形成 | 第39-41页 |
2.3.2 外聘与培训——材料教学教师队伍的建立 | 第41-43页 |
2.3.3 扩招与评估——材料教学体系完善的推手 | 第43-46页 |
第三章 材料教学的重要特征 | 第46-66页 |
3.1 第一节 材料教学的重要特征——三种语境 | 第46-55页 |
3.1.1 材料教学的传统语境 | 第46-49页 |
3.1.2 材料教学的现代语境 | 第49-52页 |
3.1.3 材料教学的当代语境 | 第52-55页 |
3.2 第二节 三种语境下材料教学的先导课程 | 第55-66页 |
3.2.1 传统语境下材料教学的先导课程 | 第55-59页 |
3.2.2 现代语境下材料教学的先导课程 | 第59-63页 |
3.2.3 当代语境下材料教学的先导课程 | 第63-66页 |
第四章 三种语境下材料课程个案分析 | 第66-101页 |
4.1 第一节 传统语境下材料课程个案分析 | 第66-79页 |
4.1.1 “石雕”课程 | 第66-70页 |
4.1.2 “木雕”课程 | 第70-75页 |
4.1.3 “金属铸造”课程 | 第75-79页 |
4.2 第二节 现代语境下材料课程个案分析 | 第79-95页 |
4.2.1 “金属焊接”课程 | 第80-86页 |
4.2.2 “现代石雕”课程、 | 第86-89页 |
4.2.3 “现代木雕”课程 | 第89-91页 |
4.2.4 “陶瓷”课程 | 第91-95页 |
4.3 第三节 当代语境下材料课程个案分析 | 第95-101页 |
4.3.1 “纤维与软材料”课程 | 第95-97页 |
4.3.2 “大地艺术”课程 | 第97-101页 |
第五章 材料教学的问题与展望 | 第101-124页 |
5.1 第一节 材料教学的问题 | 第101-109页 |
5.1.1 培养模式单一 | 第101-104页 |
5.1.2 课程定位不清 | 第104-107页 |
5.1.3 教学条件局限 | 第107-109页 |
5.2 第二节 材料教学的展望 | 第109-119页 |
5.2.1 雕塑材料拓展 | 第109-112页 |
5.2.2 科学技术运用 | 第112-114页 |
5.2.3 教学模式与条件完善 | 第114-119页 |
5.3 第三节 材料教学的课程体系 | 第119-124页 |
结语 | 第124-127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127-128页 |
附录 | 第128-162页 |
附录一: 中国雕塑材料教学大事记 | 第128-131页 |
附录二: 材料教学论文、专著一览表 | 第131-135页 |
附录三: 有关雕塑材料教学出版书籍 | 第135-137页 |
附录四: 材料课程统计表 | 第137-139页 |
附录五: 《石雕》课程教案比较 | 第139-142页 |
附录六: 《金属焊接》课程教案比较 | 第142-145页 |
附录七: 部分院校材料课程授课 | 第145-152页 |
附录八: 实验室设备管理档案 | 第152-155页 |
附录九: 采访名单 | 第155-159页 |
附录十: 国外雕塑教学模式参考 | 第159-162页 |
后记 | 第162-1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