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7页 |
ABSTRACT | 第7-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6-37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6页 |
1.2 高纯铝的性能及应用 | 第16-18页 |
1.3 晶粒细化方法 | 第18-22页 |
1.3.1 高压扭转法 | 第18-19页 |
1.3.2 累积叠轧法 | 第19-20页 |
1.3.3 多向压缩法 | 第20页 |
1.3.4 等径角挤压法 | 第20-22页 |
1.4 ECAP纯铝及铝合金的研究现状 | 第22-35页 |
1.4.1 工艺参数 | 第22-26页 |
1.4.2 细化机制 | 第26-28页 |
1.4.3 原始组织 | 第28-29页 |
1.4.4 不均匀变形 | 第29-34页 |
1.4.5 力学性能 | 第34-35页 |
1.5 课题研究意义及内容 | 第35-37页 |
1.5.1 研究意义 | 第35-36页 |
1.5.2 研究内容 | 第36-37页 |
第二章 实验方法 | 第37-48页 |
2.1 前言 | 第37页 |
2.2 实验材料与试样制备 | 第37-39页 |
2.2.1 实验材料 | 第37-38页 |
2.2.2 试样制备 | 第38-39页 |
2.3 实验装备 | 第39-44页 |
2.3.1 模具设计 | 第39-40页 |
2.3.2 挤压力的计算 | 第40-44页 |
2.4 分析方法 | 第44-48页 |
2.4.1 宏观组织分析 | 第44页 |
2.4.2 微观组织分析 | 第44-45页 |
2.4.3 物相分析 | 第45页 |
2.4.4 力学性能测试 | 第45-46页 |
2.4.5 应力测试 | 第46-48页 |
第三章 原始大角度晶界对5N高纯铝ECAP细化过程的影响 | 第48-69页 |
3.1 前言 | 第48页 |
3.2 实验过程 | 第48-49页 |
3.3 ECAP过程模具对试样的污染 | 第49-51页 |
3.4 铝单晶ECAP变形微观组织演变 | 第51-59页 |
3.4.1 滑移系分析 | 第51-52页 |
3.4.2 单道次变形的均匀性 | 第52-54页 |
3.4.3 多道次变形的微观组织演变 | 第54-59页 |
3.5 铝单晶和铝多晶ECAP变形微观组织演变对比 | 第59-65页 |
3.5.1 微观组织 | 第59-62页 |
3.5.2 晶粒取向差分布 | 第62-65页 |
3.6 原始大角度晶界对ECAP变形的影响 | 第65-68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第四章 微量合金元素钕对高纯铝ECAP组织演变的影响 | 第69-88页 |
4.1 前言 | 第69页 |
4.2 实验过程 | 第69页 |
4.3 微量钕在高纯铝中的存在形式 | 第69-73页 |
4.4 钕添加量对第二相形态、尺寸及分布的影响 | 第73-77页 |
4.5 ECAP变形铝钕合金 | 第77-87页 |
4.5.1 Al-Nd合金的微观组织演变 | 第77-81页 |
4.5.2 Nd的添加对高纯铝ECAP组织演变的影响 | 第81-87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87-88页 |
第五章 大尺寸板状试样ECAP变形的组织均匀性 | 第88-122页 |
5.1 前言 | 第88页 |
5.2 实验过程 | 第88-91页 |
5.3 大尺寸板状试样宏观组织均匀性 | 第91-99页 |
5.3.1 挤压1 道次 | 第91-92页 |
5.3.2 挤压2 道次 | 第92-94页 |
5.3.3 挤压3 道次 | 第94-95页 |
5.3.4 挤压4 道次 | 第95-97页 |
5.3.5 路径对变形的影响 | 第97-99页 |
5.4 大尺寸板状试样微观组织均匀性 | 第99-112页 |
5.4.1 边壁效应影响范围 | 第99-103页 |
5.4.2 末端效应影响范围 | 第103-107页 |
5.4.3 晶粒取向 | 第107-110页 |
5.4.4 组织稳定性 | 第110-112页 |
5.5 大尺寸板状试样力学性能均匀性 | 第112-115页 |
5.5.1 硬度分析 | 第112-114页 |
5.5.2 拉伸强度分析 | 第114-115页 |
5.6 大尺寸板状试样残余应力分布 | 第115-120页 |
5.6.1 衍射环形貌 | 第116-119页 |
5.6.2 衍射峰形貌 | 第119-120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120-122页 |
第六章 结论、创新点与展望 | 第122-125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122-123页 |
6.2 创新点 | 第123-124页 |
6.3 展望 | 第124-125页 |
参考文献 | 第125-140页 |
致谢 | 第140-141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专利及获得的奖励 | 第141-1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