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1-23页 |
1 转基因作物现状 | 第11-12页 |
1.1 转基因作物商品化生产与种植现状 | 第11页 |
1.2 转基因作物研究发展趋势 | 第11-12页 |
2.转基因植物潜在风险和生物安全性问题 | 第12-14页 |
2.1 外源基因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 第12页 |
2.2 外源基因对生物多样性(Biological Diversity)的影响 | 第12-13页 |
2.3 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影响 | 第13-14页 |
3.安全转基因植物创制技术研究进展 | 第14-21页 |
3.1 共转化技术(Co-transformation) | 第14-15页 |
3.2 位点特异性重组清除技术(Site-specific Recombination) | 第15-21页 |
4.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21-23页 |
第二章 含FLP/FRT重组删除系统载体对玉米的遗传转化研究 | 第23-31页 |
1 材料 | 第23-25页 |
1.1 试验材料 | 第23-24页 |
1.2 主要试剂 | 第24页 |
1.3 主要仪器 | 第24-25页 |
2 方法 | 第25-27页 |
2.1 农杆菌培养和活化 | 第25页 |
2.2 农杆菌介导玉米茎尖遗传转化 | 第25页 |
2.3 转基因植株鉴定 | 第25-27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7-30页 |
3.1 玉米茎尖的遗传转化 | 第27-28页 |
3.1.1 植物表达载体IpGM626-POP-FLP-BT-FrT的转化 | 第27-28页 |
3.1.2 植物表达载体IIpGM626-MAD35-LhG4-BT-FrT的转化 | 第28页 |
3.2 转基因植株鉴定 | 第28-30页 |
3.2.1 植物表达载体IpGM626-POP-FLP-BT-FrT的转化 | 第28-29页 |
3.2.2 植物表达载体IIpGM626-MAD35-LhG4-BT-FrT的转化 | 第29-30页 |
4 讨论 | 第30-31页 |
第三章 杂交介导的外源基因清除技术的效率分析 | 第31-40页 |
1 材料 | 第31-32页 |
1.1 材料种植 | 第31页 |
1.2 主要试剂 | 第31页 |
1.3 主要仪器设备 | 第31-32页 |
2 方法 | 第32-35页 |
2.1 实验组两组亲本转基因植物的杂交 | 第32页 |
2.2 对照组转基因植物亲本与野生型杂交 | 第32页 |
2.3 转基因玉米花粉的采集 | 第32-33页 |
2.4 转基因玉米花粉的染色 | 第33页 |
2.5 转删除系统玉米的清除效率统计研究 | 第33页 |
2.6 表达原件中花粉特异性启动效率与GUS基因时空表达 | 第33-35页 |
2.6.1 玉米中总RNA的提取 | 第33页 |
2.6.2 总RNA的检测 | 第33页 |
2.6.3 cDNA合成 | 第33-34页 |
2.6.4 Realtime-PCR反应 | 第34-35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5-38页 |
4 讨论 | 第38-40页 |
第四章 转外源删除系统对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 | 第40-47页 |
1 材料 | 第40-41页 |
1.1 试验材料 | 第40页 |
1.2 主要试剂及配置 | 第40页 |
1.3 主要仪器设备 | 第40-41页 |
2 方法 | 第41-42页 |
2.1 玉米相关产量的性状调查 | 第41页 |
2.2 玉米叶形的研究 | 第41页 |
2.3 支链淀粉活性的测定 | 第41-42页 |
2.4 生理指标的测定 | 第42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42-45页 |
3.1 转外源删除系统玉米的农艺性状 | 第42-43页 |
3.1.1 玉米植株的叶形参数比较 | 第42页 |
3.1.2 玉米产量相关性状的分析比较 | 第42-43页 |
3.2 转外源删除系统玉米的生理品质特征 | 第43-44页 |
3.3 转外源删除系统玉米的生化品质特征 | 第44-45页 |
4 讨论 | 第45-47页 |
第五章 结论、创新与展望 | 第47-49页 |
1 研究结论 | 第47-48页 |
2 研究创新 | 第48页 |
3 研究展望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6页 |
缩略词 | 第56-58页 |
附录 | 第58-59页 |
致谢 | 第59-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