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叙事引导下的田庄台古镇城市设计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3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13-15页 |
1.1.1 古镇历史文脉保护规划现状背景 | 第13-14页 |
1.1.2 叙事学中城市空间研究起源探索 | 第14-15页 |
1.1.3 空间叙事中城市设计的应用趋势 | 第15页 |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15-17页 |
1.2.1 研究的目的 | 第15-16页 |
1.2.2 研究的意义 | 第16页 |
1.2.3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3 相关概念与界定 | 第17-19页 |
1.3.1 叙事学的概念 | 第17页 |
1.3.2 空间叙事学的概念 | 第17-18页 |
1.3.3 城市叙事空间的研究法概述 | 第18页 |
1.3.4 历史可视区域 | 第18-19页 |
1.3.5 空间句法 | 第19页 |
1.4 国内外叙事空间研究现状 | 第19-22页 |
1.4.1 国外叙事空间研究进展 | 第19-20页 |
1.4.2 国内叙事空间研究现状 | 第20-22页 |
1.5 研究框架 | 第22-23页 |
第二章 空间叙事引导城市设计方法构建 | 第23-35页 |
2.1 现有古镇更新保护方式研究 | 第23-24页 |
2.1.1 文保单位保护方法 | 第23页 |
2.1.2 历史背景时代选取 | 第23页 |
2.1.3 文脉历史价值评估 | 第23页 |
2.1.4 更新保护规划种类 | 第23-24页 |
2.2 空间叙事与古镇城市设计结合可行性 | 第24-25页 |
2.2.1 研究对象的统一性 | 第24页 |
2.2.2 研究特点的对应性 | 第24-25页 |
2.2.3 两者结合的实践性 | 第25页 |
2.3 历史叙事在古镇城市设计中的突破点 | 第25-27页 |
2.3.1 整体保护观——挖掘历史的时空线索 | 第25-26页 |
2.3.2 文脉保护观——全局性历史文脉修复 | 第26页 |
2.3.3 古镇场景展现——激发活力的历史遗存 | 第26页 |
2.3.4 古镇更新秩序——叙事空间的情节编排 | 第26-27页 |
2.4 空间叙事引导古镇城市设计过程 | 第27-32页 |
2.4.1 历史事件挖掘空间记忆 | 第27-29页 |
2.4.2 历史地图生成空间结构 | 第29-31页 |
2.4.3 历史人文引导场所表达 | 第31-32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2-35页 |
第三章 历史要素挖掘空间记忆 | 第35-45页 |
3.1 田庄台历史脉络发展梳理 | 第35-36页 |
3.1.1 古代起源时期(1394~1858) | 第35页 |
3.1.2 近代衰退时期(1858~1949) | 第35页 |
3.1.3 现代发展时期(1949~今) | 第35-36页 |
3.2 田庄台空间衍生叙事要素提取 | 第36-42页 |
3.2.1 历史事件叙事要素 | 第36-37页 |
3.2.2 自然生态叙事要素 | 第37-38页 |
3.2.3 历史遗存叙事要素 | 第38-41页 |
3.2.4 人文传统叙事要素 | 第41-42页 |
3.3 田庄台空间记忆碎片整合 | 第42-43页 |
3.3.1 分级分区的整体风貌保护 | 第42页 |
3.3.2 活力提升的功能合理配置 | 第42页 |
3.3.3 水网优化的景观利用 | 第42-43页 |
3.3.4 遗存利用的传统产业复兴 | 第43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3-45页 |
第四章 历史地图生成空间结构 | 第45-91页 |
4.1 田庄台历史可视域建立与分析 | 第45-56页 |
4.1.1 历史地图选择与可视域定点转译 | 第45-47页 |
4.1.2 历史遗存与事件要素地图叠加 | 第47-51页 |
4.1.3 道路网生长下的叙事结构演变 | 第51-54页 |
4.1.4 古镇传统历史街巷的提取识别 | 第54-56页 |
4.2 辽河自然叙事要素塑造存在空间 | 第56-65页 |
4.2.1 辽河水系空间可达性与景观利用 | 第57-59页 |
4.2.2 基于水系自然要素的情节编排 | 第59-63页 |
4.2.3 基于生态绿网要素的情节补充 | 第63-65页 |
4.3 古镇遗存叙事要素塑造知觉空间 | 第65-89页 |
4.3.1 延续古镇历史空间肌理 | 第65-69页 |
4.3.2 构建实体文脉叙事体系 | 第69-75页 |
4.3.3 保护传统街巷叙事空间 | 第75-84页 |
4.3.4 古镇叙事廊道分类塑造 | 第84-89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89-91页 |
第五章 历史人文引导场所表达 | 第91-109页 |
5.1 叙事场所分类表达 | 第91-93页 |
5.1.1 按场所现状情况分类 | 第91-92页 |
5.1.2 按场所的功能职责匹配 | 第92-93页 |
5.2 记忆情景——保护更新型叙事场所塑造 | 第93-99页 |
5.2.1 僧与客的角色引入 | 第94-95页 |
5.2.2 观赏空间情节编排 | 第95-96页 |
5.2.3 入口隐喻禅境叙事 | 第96-99页 |
5.3 传承情景——复原型叙事场所塑造 | 第99-103页 |
5.3.1 事件主题的场景重生 | 第99-100页 |
5.3.2 主题情感铺垫与释放 | 第100-102页 |
5.3.3 与周边叙事主题衔接 | 第102-103页 |
5.4 人本情景——补充型叙事场所塑造 | 第103-107页 |
5.4.1 非文保单位人本精神表达 | 第104-105页 |
5.4.2 传统工艺蓝本的空间叙事 | 第105-106页 |
5.4.3 互动中的传统活动延续 | 第106-107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107-109页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109-111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109-110页 |
6.2 问题反思 | 第110页 |
6.3 研究展望 | 第110-111页 |
参考文献 | 第111-114页 |
作者简介 | 第114页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14-116页 |
致谢 | 第11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