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中英文定义 | 第10-11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1-14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3页 |
1.1.1 慢性病的流行现状与发展趋势 | 第11-12页 |
1.1.2 慢性病相关影响因素研究 | 第12页 |
1.1.3 慢性病的预防与防治 | 第12-13页 |
1.2 立题依据 | 第13-14页 |
第2章 研究资料与方法 | 第14-21页 |
2.1 研究内容 | 第14页 |
2.2 研究对象 | 第14页 |
2.3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2.3.1 文献研究法 | 第14页 |
2.3.2 现场调查法 | 第14-15页 |
2.4 确立样本含量 | 第15页 |
2.4.1 样本量的计算 | 第15页 |
2.5 抽样方法 | 第15-17页 |
2.6 调查时间 | 第17页 |
2.7 调查内容 | 第17-18页 |
2.8 质量控制 | 第18页 |
2.9 统计分析 | 第18-19页 |
2.10 指标定义 | 第19-21页 |
第3章 结果 | 第21-47页 |
3.1 建始县基本情况 | 第21-24页 |
3.1.1 地形、地貌、地理环境 | 第21页 |
3.1.2 人口基本状况 | 第21-22页 |
3.1.3 经济发展状况 | 第22-23页 |
3.1.4 文化、体育、教育、卫生状况 | 第23-24页 |
3.2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分析 | 第24-25页 |
3.3 主要慢性病患病情况 | 第25-27页 |
3.3.1 总体患病率 | 第25页 |
3.3.2 不同性别建始县居民主要慢性病患病情况 | 第25-26页 |
3.3.3 不同年龄建始县居民主要慢性病患病情况 | 第26页 |
3.3.4 建始县城乡居民主要慢性病患病情况 | 第26-27页 |
3.4 被调查人群慢性病危险行为因素 | 第27-36页 |
3.4.1 建始县居民吸烟状况 | 第27页 |
3.4.2 建始县居民饮酒状况 | 第27-28页 |
3.4.3 建始县居民身体活动情况 | 第28-30页 |
3.4.4 建始县居民的饮食习惯 | 第30-33页 |
3.4.5 身高、体重、腰围、BMI指标分布 | 第33-34页 |
3.4.6 建始县居民健康相关知识的知晓情况 | 第34-36页 |
3.5 影响建始县居民慢性病的单因素分析 | 第36-42页 |
3.5.0 性别与慢性病患病关系 | 第36页 |
3.5.1 年龄与慢性病患病率关系 | 第36页 |
3.5.2 民族与慢性病的关系 | 第36-37页 |
3.5.3 婚姻状况与慢性病的关系 | 第37页 |
3.5.4 文化程度与慢性病的关系 | 第37-38页 |
3.5.5 职业与慢性病的关系 | 第38页 |
3.5.6 人均月收入与慢性病的关系 | 第38页 |
3.5.7 家族史与慢性病的关系 | 第38-39页 |
3.5.8 吸烟与慢性病的关系 | 第39-40页 |
3.5.9 饮酒与慢性病的关系 | 第40页 |
3.5.10 体育锻炼与慢性病的关系 | 第40页 |
3.5.11 体质指数与慢性病的关系 | 第40-41页 |
3.5.12 食盐量与慢性病的关系 | 第41页 |
3.5.13 膳食摄入与慢性病的关系 | 第41-42页 |
3.6 影响建始县居民慢性病的多因素分析 | 第42-47页 |
3.6.1 变量赋值情况 | 第42-44页 |
3.6.2 影响建始县居民慢性病患病的危险因素 | 第44-45页 |
3.6.3 影响建始县居民高血压患病的危险因素 | 第45页 |
3.6.4 影响建始县居民糖尿病患病的危险因素 | 第45-47页 |
第4章 分析与讨论 | 第47-53页 |
4.1 慢性病是影响建始县居民健康的主要问题 | 第47页 |
4.2 高血压、糖尿病是影响建始县居民健康的主要慢性病 | 第47-48页 |
4.3 建始县居民慢性病患病的主要影响因素 | 第48-49页 |
4.3.1 性别、年龄和慢性病家族史等因素的影响 | 第48页 |
4.3.2 运动、饮食习惯等不良行为习惯对慢性病的影响 | 第48-49页 |
4.3.3 影响高血压、糖尿病的危险因素 | 第49页 |
4.4 预防慢性病的策略与措施 | 第49-53页 |
4.4.1 提高认识、将慢性病的防治工作列入政府工作的议事日程 | 第50页 |
4.4.2 加强社区预防和慢性病高风险人群的检出和管理 | 第50-51页 |
4.4.3 开展全民健康教育工作 | 第51页 |
4.4.4 建立医健联合体,提高基层卫生工作者服务能力 | 第51-53页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3-55页 |
5.1 结论 | 第53页 |
5.2 创新性 | 第53页 |
5.3 局限性 | 第53-55页 |
致谢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9页 |
附录 | 第59-66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66-67页 |
综述 | 第67-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