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引言 | 第8-14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8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8-10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9页 |
1.2.2 现实意义 | 第9-10页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0-12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0-12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2页 |
1.4 本文的创新点与局限性 | 第12-14页 |
1.4.1 创新点 | 第12页 |
1.4.2 研究的局限性 | 第12-14页 |
2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 第14-23页 |
2.1 股东异质性相关文献综述 | 第14-15页 |
2.2 双层股权结构及合伙人制度相关文献综述 | 第15-17页 |
2.3 股东利益保护相关文献综述 | 第17-18页 |
2.4 文献评述 | 第18-19页 |
2.5 理论基础 | 第19-23页 |
2.5.1 委托代理理论 | 第19-20页 |
2.5.2 现代管家理论 | 第20-21页 |
2.5.3 控制权私人收益理论 | 第21页 |
2.5.4 心理所有权理论 | 第21-23页 |
3 阿里巴巴集团及合伙人制度案例介绍 | 第23-31页 |
3.1 阿里巴巴集团简介 | 第23-24页 |
3.2 合伙人制度简介 | 第24-31页 |
3.2.1 合伙人制度的形成背景 | 第24-27页 |
3.2.2 合伙人制度作用机制 | 第27-28页 |
3.2.3 合伙人制度与双层股权结构的对比 | 第28-29页 |
3.2.4 合伙人制度的优势与不足 | 第29-31页 |
4 阿里巴巴集团股东利益保护机制分析 | 第31-58页 |
4.1 股东利益保护机制的表现 | 第31-43页 |
4.1.1 合伙人制度下稳定的控制权和团队式决策模式的先进性 | 第31-35页 |
4.1.2 分红收入、持股限定、心理所有权的激励 | 第35-37页 |
4.1.3 公司治理结构层面的内部监督 | 第37-40页 |
4.1.4 外部市场与监管环境的约束 | 第40-43页 |
4.2 股东利益保护机制的作用机理 | 第43-45页 |
4.2.1 合伙人团队掌握控制权为企业发展提供了决策者能力保证 | 第43页 |
4.2.2 激励机制促使合伙人注重企业的发展与价值提升 | 第43-44页 |
4.2.3 公司内部监督与外部环境的约束限制了滥用控制权行为 | 第44-45页 |
4.2.4 股东利益通过公司价值与发展潜力的提升得到保护 | 第45页 |
4.3 阿里巴巴上市后综合表现分析 | 第45-58页 |
4.3.1 长期市场表现分析 | 第45-46页 |
4.3.2 上市后财务表现分析 | 第46-53页 |
4.3.3 战略布局分析 | 第53-58页 |
5 研究结论及启示 | 第58-64页 |
5.1 研究结论 | 第58-59页 |
5.2 启示 | 第59-64页 |
5.2.1 探索公司治理模式创新,注重保护创始人控制权 | 第60-61页 |
5.2.2 完善激励和监督机制,防止股东利益受损 | 第61页 |
5.2.3 借鉴港交所经验,有限制地进行特殊股权结构的推行 | 第61-62页 |
5.2.4 加强信息披露,健全法律制度 | 第62-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7页 |
致谢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