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0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2-14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1.3 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1.4 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 第17-19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1.4.2 研究思路 | 第18-19页 |
1.5 创新 | 第19-20页 |
第二章 不良贷款相关理论综述 | 第20-28页 |
2.1 不良贷款的定义和分类 | 第20-21页 |
2.1.1 不良贷款的定义 | 第20页 |
2.1.2 我国关于不良贷款分类 | 第20-21页 |
2.2 不良贷款形成的理论基础 | 第21-24页 |
2.2.1 信息不对称理论 | 第21-22页 |
2.2.2 金融脆弱性假说 | 第22-23页 |
2.2.3 安全边际理论 | 第23页 |
2.2.4 委托代理理论 | 第23-24页 |
2.3 不良贷款产生影响 | 第24-28页 |
2.3.1 对国家金融业的影响 | 第24-26页 |
2.3.2 对银行本身的影响 | 第26页 |
2.3.3 对国民经济发展的不良影响 | 第26-28页 |
第三章 中国银行Z分行不良贷款现状分析 | 第28-42页 |
3.1 Z市近年来发展情况 | 第28-29页 |
3.2 中国银行Z市分行2017 年经营情况 | 第29-30页 |
3.2.1 存款方面 | 第29-30页 |
3.2.2 贷款方面 | 第30页 |
3.3 中国银行Z分行不良贷款情况分析 | 第30-33页 |
3.4 中国银行Z分行不良贷款案例分析 | 第33-42页 |
3.4.1 盛兴公司不良贷款案例分析 | 第33-35页 |
3.4.2 久源公司不良贷款案例分析 | 第35-38页 |
3.4.3 群鑫公司不良贷款案例分析 | 第38-42页 |
第四章 中国银行Z分行产生不良贷款原因分析 | 第42-48页 |
4.1 内部因素 | 第42-45页 |
4.1.1 贷前调查不深入 | 第42-43页 |
4.1.2 贷中审批不严谨 | 第43-44页 |
4.1.3 贷后管理表面化 | 第44-45页 |
4.2 外部因素 | 第45-48页 |
4.2.1 国内整体经济因素 | 第45页 |
4.2.2 地方政府干预因素 | 第45-46页 |
4.2.3 同业竞争因素 | 第46页 |
4.2.4 民事案件法律制度不健全 | 第46-48页 |
第五章 中国银行Z分行不良贷款管理现状分析 | 第48-54页 |
5.1 中国银行Z分行不良贷款管理的目标: | 第48页 |
5.1.1 及时性 | 第48页 |
5.1.2 止损性 | 第48页 |
5.1.3 规范性 | 第48页 |
5.2 中国银行Z分行管理不良贷管理的方式 | 第48-52页 |
5.2.1 银行不良贷款“消除” | 第49-50页 |
5.2.2 表内消除 | 第50页 |
5.2.3 出表处理 | 第50-52页 |
5.3 中国银行Z分行不良贷款管理的不足 | 第52-54页 |
5.3.1 不良贷款潜在风险大且政府干预较多 | 第52页 |
5.3.2 不良贷款管理体系问题 | 第52页 |
5.3.3 化解过程中的问题 | 第52-53页 |
5.3.4 化解方式使用不合理 | 第53-54页 |
第六章 完善中国银行Z分行不良贷款管理对策 | 第54-64页 |
6.1 贷款团队、制度建设建议 | 第54-56页 |
6.1.1 团队人员选拔 | 第54页 |
6.1.2 团队思想建设 | 第54-55页 |
6.1.3 岗位分工 | 第55页 |
6.1.4 内部问责转型 | 第55-56页 |
6.2 贷前调查建议 | 第56页 |
6.3 贷中审批建议 | 第56-57页 |
6.3.1 审批流程电子化 | 第56-57页 |
6.3.2 细化审批流程 | 第57页 |
6.4 贷后管理建议 | 第57页 |
6.5 择优快速不良贷款处置手段 | 第57-58页 |
6.6 控制催收流程关 | 第58-60页 |
6.6.1 防催收主体“脱保” | 第58页 |
6.6.2 关注催收时效 | 第58-59页 |
6.6.3 延长催收时效 | 第59-60页 |
6.7 加强国家信用体系建设及惩罚力度 | 第60-61页 |
6.7.1 提高企业不良贷款的违约“成本” | 第60页 |
6.7.2 通过人民银行、银监局促成银行信息联合。 | 第60-61页 |
6.7.3 国家细化企业信息披露制度 | 第61页 |
6.8 弱化地方政府干预能力 | 第61-64页 |
6.8.1 拓宽地方政府融资渠道 | 第61页 |
6.8.2 转变地方政府职能定位 | 第61页 |
6.8.3 规范地方政府融资平台 | 第61-64页 |
第七章 结论及展望 | 第64-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0页 |
致谢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