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创空间的设计研究--以深圳市思微企业众创空间为例
| 摘要 | 第3-4页 |
| Abstract | 第4-5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9页 |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 第二节 研究目的及价值 | 第11-12页 |
| 一、研究目的 | 第11页 |
| 二、研究价值 | 第11-12页 |
|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 一、国内众创空间设计相关文献的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 二、国外众创空间设计的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 第四节 研究内容及框架 | 第15-17页 |
| 二、研究内容 | 第15页 |
| 三、论文框架 | 第15-17页 |
| 第五节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 一、文献研究法 | 第17页 |
| 二、实地调研法 | 第17-18页 |
| 三、实例研究法 | 第18页 |
| 四、问卷调查与比较法 | 第18页 |
| 第六节 创新点 | 第18-19页 |
| 第二章 众创空间的相关概念 | 第19-28页 |
| 第一节 众创空间的定义 | 第19-20页 |
| 第二节 众创空间的类型 | 第20-21页 |
| 第三节 研究对象的概念界定 | 第21-24页 |
| 一、众创空间与创客空间 | 第21-22页 |
| 二、众创空间与联合办公空间 | 第22-23页 |
| 三、本文众创空间的界定 | 第23-24页 |
| 第四节 入驻众创空间的优势 | 第24-27页 |
| 一、创业者面临的问题 | 第24-25页 |
| 二、入驻众创空间的优势 | 第25-27页 |
| (一)地理位置便利 | 第25页 |
| (二)闲置资源共享 | 第25-26页 |
| (三)创业服务平台 | 第26-27页 |
| 第五节 小结 | 第27-28页 |
| 第三章 众创空间中服务对象的需求 | 第28-40页 |
| 第一节 众创空间服务对象的心理需求 | 第28-34页 |
| 一、私密性与公共性 | 第28-31页 |
| (一)围合 | 第28-30页 |
| (二)分隔 | 第30-31页 |
| 二、导向性 | 第31-33页 |
| (一)墙面引导 | 第32页 |
| (二)地面引导 | 第32-33页 |
| (三)顶面引导 | 第33页 |
| 三、认同感 | 第33-34页 |
| (一)品牌文化 | 第33-34页 |
| (二)地域文化 | 第34页 |
| 第二节 众创空间服务对象的三种基本行为模式 | 第34-39页 |
| 一、必要性行为模式 | 第35-37页 |
| 二、自主性行为模式 | 第37-38页 |
| 三、社会性行为模式 | 第38-39页 |
| 第三节 小结 | 第39-40页 |
| 第四章 深圳市众创空间的现状分析 | 第40-52页 |
| 第一节 选取深圳思微企业众创空间的依据 | 第40-42页 |
| 第二节 众创空间的现状及周边情况 | 第42-43页 |
| 第三节 众创空间中创业者的现状分析 | 第43-51页 |
| 一、创业者的基本情况 | 第43-47页 |
| 二、创业者的心理特征及行为方式分析 | 第47-51页 |
| 第四节 小结 | 第51-52页 |
| 第五章 众创空间的设计方法研究 | 第52-71页 |
| 第一节 众创空间的整体布局设计 | 第52-53页 |
| 第二节 众创空间各功能空间设计 | 第53-56页 |
| 一、工作空间 | 第53-54页 |
| 二、会议接待空间 | 第54页 |
| 三、公共休闲空间 | 第54-56页 |
| (一)公共娱乐空间 | 第55页 |
| (二)公共服务空间 | 第55-56页 |
| 第三节 众创空间的界面设计 | 第56-59页 |
| 第四节 众创空间氛围营造 | 第59-62页 |
| 一、声环境 | 第59-60页 |
| 二、人工照明 | 第60-61页 |
| 三、色彩搭配 | 第61-62页 |
| 第五节 众创空间的设计原则 | 第62-66页 |
| 一、拟态社区,增进交流 | 第62页 |
| 二、空间功能叠加,家具灵活使用 | 第62-64页 |
| 三、利用垂直空间,提高空间利用率 | 第64页 |
| 四、轻装修,重装饰 | 第64-65页 |
| 五、环保低碳,回归自然 | 第65-66页 |
| 第六节 改进策略 | 第66-69页 |
| 一、存在的问题 | 第66-67页 |
| 二、改进方案 | 第67-69页 |
| 第七节 小结 | 第69-71页 |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1-72页 |
| 参考文献 | 第72-74页 |
| 附录 | 第74-78页 |
| 致谢 | 第78-79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