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高分子化学(高聚物)论文

两性木质素的自组装特性及其作为功能性材料的性能研究

摘要第5-8页
ABSTRACT第8-10页
第一章 绪论第18-55页
    1.1 木质素概述第18-23页
        1.1.1 木质素的结构与性质第19页
        1.1.2 工业木质素的来源第19-20页
        1.1.3 木质素的化学修饰第20-23页
    1.2 木质素两亲聚合物的研究进展第23-26页
        1.2.1 阴离子型木质素两亲聚合物的研究进展第23-24页
        1.2.2 阳离子型木质素两亲聚合物的研究进展第24-25页
        1.2.3 阴-阳两性木质素聚合物研究进展第25-26页
    1.3 大分子自组装第26-32页
        1.3.1 嵌段共聚物的自组装第26-31页
        1.3.2 无规共聚物自组装第31-32页
    1.4 木质素自组装胶束及其应用进展第32-41页
        1.4.1 木质素自组装胶束的研究进展第32-35页
        1.4.2 木质素自组装胶束的应用研究第35-41页
    1.5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与内容第41-44页
        1.5.1 本论文的研究背景与意义第41-42页
        1.5.2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第42-44页
    参考文献第44-55页
第二章 两性木质素的制备及在固/液界面的自组装特性第55-74页
    2.1 引言第55-56页
    2.2 实验原料与方法第56-59页
        2.2.1 实验材料与试剂第56页
        2.2.2 两性木质素(AML)的合成第56页
        2.2.3 红外光谱(FT-IR)测试第56-57页
        2.2.4 核磁共振氢谱(1HNMR)测试第57页
        2.2.5 元素分析测试第57页
        2.2.6 酚羟基含量测试第57页
        2.2.7 AML的溶解性能测试第57-58页
        2.2.8 Zeta电位测试第58页
        2.2.9 表面张力测试第58页
        2.2.10 透射电镜(TEM)测试第58页
        2.2.11 频率-耗散联用型石英晶体微天平(QCM-D)测试第58页
        2.2.12 静电逐层自组装膜的制备及测试第58-59页
        2.2.13 原子力显微镜(AFM)测试第59页
    2.3 AML的结构表征第59-61页
        2.3.1 红外光谱分析第59-60页
        2.3.2 核磁光谱分析第60页
        2.3.3 元素分析和官能团含量分析第60-61页
    2.4 AML的物化性能第61-65页
        2.4.1 AML的表面Zeta电位第61-63页
        2.4.2 AML的水溶性第63-64页
        2.4.3 AML在水溶液中的表面活性第64页
        2.4.4 AML-50的形貌表征第64-65页
    2.5 AML-50在固/液界面的吸附特性第65-67页
    2.6 AML-50与SDBS的静电自组装特性第67-70页
    2.7 本章小结第70-71页
    参考文献第71-74页
第三章 两性木质素在溶液中的自组装特性及在疏水性药物控释中的应用第74-100页
    3.1 引言第74-76页
    3.2 实验原料与方法第76-78页
        3.2.1 实验原料第76页
        3.2.2 木质素基胶体球(LCS)的制备第76-77页
        3.2.3 木质素载IBU胶体球(LCS@IBU)的制备第77页
        3.2.4 SDBS/AML-50复合物的表征第77页
        3.2.5 静滴接触角测定第77页
        3.2.6 载药量和包封率的测定第77页
        3.2.7 LCS@IBU的控制释放第77-78页
        3.2.8 LCS@IBU的体外模拟释放第78页
    3.3 SDBS对AML-50物化性能的影响第78-81页
        3.3.1 SDBS对AML-50表面电荷和表面张力的影响第78-79页
        3.3.2 SDBS对AML-50表面亲疏水性的影响第79-80页
        3.3.3 荧光光谱表征第80-81页
    3.4 木质素基胶体球的制备和表征第81-88页
        3.4.1 木质素基胶体球的制备第81-87页
        3.4.2 木质素基胶体球的表征第87-88页
    3.5 SDBS对AML-50微结构的调控及机理研究第88-91页
        3.5.1 SDBS对AML-50形貌的调控第88-90页
        3.5.2 SDBS对AML-50微结构的调控机理第90-91页
    3.6 LCS@IBU的制备和表征第91-94页
        3.6.1 LCS@IBU的制备第91-92页
        3.6.2 IBU的体外释放性能评价第92-94页
    3.7 本章小结第94-95页
    参考文献第95-100页
第四章 两性木质素与TiO_2的自组装特性及其紫外防护性能第100-116页
    4.1 引言第100-101页
    4.2 实验原料与方法第101-102页
        4.2.1 实验原料第101页
        4.2.2 木质素@TiO_2复合微球(LCS@TiO_2)的制备第101页
        4.2.3 木质素基防晒霜的制备第101-102页
        4.2.4 防晒指数(SPF)的测试第102页
        4.2.5 TiO_2和LCS@TiO_2光催化活性测试第102页
    4.3 LCS@TiO_2复合微球的制备和表征第102-108页
        4.3.1 LCS@TiO_2复合微球的制备第102-104页
        4.3.2 LCS@TiO_2复合微球的结构表征第104-108页
    4.4 LCS@TiO_2复合微球的紫外防护性能第108-110页
    4.5 LCS@TiO_2复合微球的光催化活性第110-112页
    4.6 本章小结第112-113页
    参考文献第113-116页
第五章 两性木质素在油/水界面的自组装特性及在pH响应型Pickering乳液制备中的应用第116-139页
    5.1 引言第116-117页
    5.2 实验原料与方法第117-119页
        5.2.1 实验原料第117页
        5.2.2 木质素基Pickering乳液的制备第117-118页
        5.2.3 乳液的可逆循环测试第118页
        5.2.4 乳液的流变性能测试第118页
        5.2.5 Pickering载药乳液的制备和体外控释性能测试第118-119页
    5.3 两性木质素的pH响应性第119-120页
        5.3.1 pH对两性木质素粒径的影响第119-120页
        5.3.2 pH对两性木质素亲疏水性的影响第120页
    5.4 Pickering乳液的制备第120-126页
        5.4.1 pH对Pickering乳液稳定性的影响第120-122页
        5.4.2 乳化速度对Pickering乳液粒径的影响第122-123页
        5.4.3 AML-50的浓度对Pickering乳液稳定性的影响第123-125页
        5.4.4 油相的种类对Pickering乳液稳定性影响第125-126页
    5.5 乳液的可逆循环性第126-127页
    5.6 Pickering乳液的稳定性第127-129页
        5.6.1 Pickering乳液的耐盐稳定性第127-128页
        5.6.2 Pickering乳液的热稳定性第128-129页
    5.7 Pickering乳液对抗癌药物的控制释放第129-131页
    5.8 AML-50稳定Pickering乳液的机理第131-133页
    5.9 本章小结第133-134页
    参考文献第134-139页
第六章 两性木质素纳米银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抑菌性能第139-154页
    6.1 引言第139-140页
    6.2 实验原料与方法第140-142页
        6.2.1 实验原料第140-141页
        6.2.2 木质素纳米银复合物的制备第141页
        6.2.3 水性聚氨酯抗菌薄膜的制备第141页
        6.2.4 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BC)的测定第141页
        6.2.5 水性聚氨酯膜的抑菌性能测定第141-142页
    6.3 AML@AgNPs的制备及表征第142-145页
        6.3.1 季铵化程度对银离子吸附性能的影响第142页
        6.3.2 反应条件对纳米银形成的影响第142-143页
        6.3.3 pH值对纳米银形成的影响第143-145页
        6.3.4 AML-20@AgNPs的结构表征第145页
    6.4 AML-20@AgNPs的抑菌性能第145-147页
        6.4.1 AML-20@AgNPs的最小抑菌浓度第145-146页
        6.4.2 AML-20@AgNPs的光热稳定性能第146-147页
    6.5 两性木质素与银纳米颗粒协同抗菌机理第147-149页
        6.5.1 两性木质素的抑菌性能第147-148页
        6.5.2 两性木质素对细菌的吸附性能第148-149页
        6.5.3 木质素基纳米银复合物的抗菌机理第149页
    6.6 AML-20@AgNPs在水性聚氨酯中的应用第149-150页
    6.7 本章小结第150-151页
    参考文献第151-154页
结论与展望第154-156页
本论文的创新点第156-157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157-160页
致谢第160-161页
附件第161页

论文共16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木质素碳/ZnO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在光催化和超级电容器中的应用
下一篇:植物纤维填充体系拉伸流变连续塑化模压成型机理及结构性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