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专家系统的车辆半主动悬架模糊控制策略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0页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1.2 车辆悬架系统分类及其发展 | 第12-15页 |
1.2.1 车辆悬架系统分类 | 第12-14页 |
1.2.2 各种悬架性能对比分析 | 第14-15页 |
1.3 半主动悬架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18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7页 |
1.3.3 专家系统的发展概括 | 第17-18页 |
1.4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8-19页 |
1.5 本章小结 | 第19-20页 |
第二章 半主动悬架系统模型建立 | 第20-39页 |
2.1 路面输入建模 | 第20-26页 |
2.1.1 路面频域模型 | 第20-21页 |
2.1.2 路面时域模型 | 第21-22页 |
2.1.3 白噪声随机路面输入 | 第22-24页 |
2.1.4 减速带凸型路面输入 | 第24-26页 |
2.2 半主动悬架系统动力学模型建立 | 第26-38页 |
2.2.1 悬架系统的动力学方程 | 第28-30页 |
2.2.2 悬架的空间状态模型 | 第30-36页 |
2.2.3 悬架综合性能评价指标 | 第36-38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第三章 车辆独立控制与协调控制性能对比分析 | 第39-51页 |
3.1 车辆独立控制 | 第39-43页 |
3.1.1 独立控制的工作原理 | 第39-40页 |
3.1.2 独立控制器的设计 | 第40-43页 |
3.2 车辆协调控制 | 第43-46页 |
3.2.1 协调控制的工作原理 | 第43页 |
3.2.2 协调控制器的设计 | 第43-46页 |
3.3 PID控制 | 第46-48页 |
3.3.1 PID控制工作原理 | 第46-47页 |
3.3.2 PID参数整定 | 第47-48页 |
3.4 悬架系统仿真结果分析 | 第48-50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第四章 半主动悬架专家模糊控制仿真研究 | 第51-68页 |
4.1 半主动悬架模糊控制 | 第51-58页 |
4.1.1 模糊控制的工作原理 | 第51-53页 |
4.1.2 模糊控制器的设计 | 第53-57页 |
4.1.3 模糊控制仿真模型 | 第57-58页 |
4.2 半主动悬架专家模糊控制 | 第58-62页 |
4.2.1 专家控制的工作原理 | 第58-59页 |
4.2.2 专家模糊控制器的设计 | 第59-61页 |
4.2.3 专家模糊控制仿真模型 | 第61-62页 |
4.3 悬架系统仿真结果分析 | 第62-67页 |
4.3.1 随机路面下的振动分析 | 第63-65页 |
4.3.2 减速带凸型路面下的振动分析 | 第65-67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第五章 基于虚拟样机的专家模糊控制仿真研究 | 第68-77页 |
5.1 车辆虚拟样机建立 | 第68-72页 |
5.1.1 整车模型搭建 | 第69-71页 |
5.1.2 创建输入和输出变量 | 第71-72页 |
5.2 专家模糊控制悬架模型搭建 | 第72-74页 |
5.3 联合仿真结果分析 | 第74-76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6-77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7-79页 |
6.1 总结 | 第77-78页 |
6.2 展望 | 第78-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3页 |
致谢 | 第83-84页 |
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4页 |
在校期间申请的发明专利 | 第84-85页 |
在校期间参与项目及获奖情况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