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24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5-19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9-20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9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9-20页 |
1.3 研究内容、思路与技术路线 | 第20-22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1.3.2 研究思路 | 第21页 |
1.3.3 技术路线 | 第21-22页 |
1.4 论文组织框架 | 第22-24页 |
第二章 研究进展评述 | 第24-53页 |
2.1 历史土地利用重建研究进展 | 第24-39页 |
2.1.1 国内外研究基本思路 | 第24页 |
2.1.2 重建基本假设 | 第24-26页 |
2.1.3 重建基本方法 | 第26-31页 |
2.1.4 覆盖中国区域的历史土地覆被数据集典型成果 | 第31-36页 |
2.1.5 结果验证与精度评价 | 第36-37页 |
2.1.6 重建研究趋势 | 第37-39页 |
2.2 土地利用碳排放研究进展 | 第39-51页 |
2.2.1 土地利用碳排放作用机理 | 第39-40页 |
2.2.2 土地利用碳排放效应 | 第40-43页 |
2.2.3 土地利用碳排放核算模型 | 第43-50页 |
2.2.4 碳核算的不确定 | 第50-51页 |
2.2.5 碳排放核算趋势 | 第51页 |
2.3 进展评述与启发 | 第51-53页 |
第三章 研究区概况及数据源 | 第53-66页 |
3.1 研究区 | 第53-54页 |
3.2 研究时点选取 | 第54-57页 |
3.3 历史农林地变化趋势 | 第57-58页 |
3.3.1 历史耕地变化趋势 | 第57-58页 |
3.3.2 历史林地变化趋势 | 第58页 |
3.4 数据来源 | 第58-66页 |
3.4.1 历史人口数据源 | 第59页 |
3.4.2 历史耕地数据源 | 第59-62页 |
3.4.3 历史林地数据源 | 第62-63页 |
3.4.4 其他空间数据 | 第63-66页 |
第四章 近300年来中国耕地空间格局重建 | 第66-87页 |
4.1 历史耕地重建模型总体思路 | 第66-67页 |
4.2 历史耕地空间格局重建模型 | 第67-71页 |
4.2.1 模型概述 | 第67-69页 |
4.2.2 模型决策准则 | 第69-70页 |
4.2.3 模型修正 | 第70-71页 |
4.2.4 模型实现 | 第71页 |
4.3 模型参数制备 | 第71-78页 |
4.3.1 宜垦因子量化与参数识别 | 第71-77页 |
4.3.2 模型参数调试 | 第77-78页 |
4.4 历史耕地空间格局重建 | 第78-83页 |
4.4.1 模型精度评估 | 第79-81页 |
4.4.2 重建结果 | 第81-83页 |
4.5 研究结果对比分析 | 第83-85页 |
4.6 小结 | 第85-87页 |
第五章 近300年来中国林地空间格局重建 | 第87-101页 |
5.1 历史林地重建模型总体思路 | 第88-89页 |
5.2 历史林地空间格局重建模型 | 第89-94页 |
5.2.1 历史林地潜在分布最大范围 | 第89-90页 |
5.2.2 潜在林地转化模型 | 第90-94页 |
5.3 历史林地空间格局重建 | 第94-96页 |
5.3.1 模型校验 | 第94-95页 |
5.3.2 重建结果 | 第95-96页 |
5.4 研究结果对比分析 | 第96-99页 |
5.5 小结 | 第99-101页 |
第六章 近300年中国农林地变化的碳排放核算 | 第101-138页 |
6.1 碳效应核算总体思路 | 第101-102页 |
6.2 碳排放核算模型 | 第102-105页 |
6.2.1 模型概述 | 第102-103页 |
6.2.2 模型构建 | 第103-105页 |
6.3 模型参数制备 | 第105-127页 |
6.3.1 历史自然植被重建 | 第105-109页 |
6.3.2 历史土地利用变化率 | 第109-115页 |
6.3.3 土地利用碳密度 | 第115-124页 |
6.3.4 干扰响应曲线 | 第124-127页 |
6.4 碳排放核算结果 | 第127-135页 |
6.4.1 土地开垦引起的碳排放量 | 第127-130页 |
6.4.2 森林收获引起的碳排放量 | 第130-133页 |
6.4.3 土地利用变化引起的碳排放量 | 第133-135页 |
6.5 研究结果对比分析 | 第135-137页 |
6.6 小结 | 第137-138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38-141页 |
7.1 主要研究结论 | 第138-139页 |
7.2 主要创新点 | 第139页 |
7.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139-141页 |
参考文献 | 第141-156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情况 | 第156-159页 |
致谢 | 第159-161页 |
附表 | 第161-167页 |
附A 中国植被类型编码及其植被碳密度 | 第161-163页 |
附B 中国土壤分类编码及其土壤碳密度 | 第163-1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