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2页 |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提出 | 第8-11页 |
1.1.1 科学健身指导的缺失 | 第8-9页 |
1.1.2 现有健身激励机制的问题 | 第9-10页 |
1.1.3 平衡、充分发展全民健身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 第10-11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1页 |
1.2.1 探索丰富全民健身激励机制 | 第11页 |
1.2.2 为其他项目大众技术等级标准研发提供借鉴 | 第11页 |
1.2.3 成为体育服务产业的新发展内容 | 第11页 |
1.3 创新之处和不足 | 第11-12页 |
1.3.1 创新之处 | 第11-12页 |
1.3.2 不足之处 | 第12页 |
第2章 文献综述 | 第12-21页 |
2.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2-14页 |
2.1.1 国外竞技领域中运动技术等级 | 第12-13页 |
2.1.2 国外非竞技体育中的运动技术等级 | 第13-14页 |
2.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4-21页 |
2.2.1 概念界定 | 第14-17页 |
2.2.2 竞技体育领域中的技术等级 | 第17-18页 |
2.2.3 大众体育领域中的技术等级 | 第18-21页 |
第3章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21-25页 |
3.1 研究内容 | 第21页 |
3.1.1 大众羽毛球技术等级评价结构 | 第21页 |
3.1.2 大众羽毛球技术等级评价指标 | 第21页 |
3.1.3 大众羽毛球技术等级评价权重 | 第21页 |
3.1.4 大众羽毛球技术等级评价标准 | 第21页 |
3.2 研究方法 | 第21-24页 |
3.2.1 文献资料法 | 第21页 |
3.2.2 调查法 | 第21-23页 |
3.2.3 实验法 | 第23-24页 |
3.2.4 数理统计法 | 第24页 |
3.3 技术路线 | 第24-25页 |
第4章 实验设计 | 第25-39页 |
4.1 测试方法的设计 | 第25-27页 |
4.1.1 测试数据收集方法 | 第26页 |
4.1.2 测试形式的设计 | 第26-27页 |
4.2 实验器材的选取 | 第27-30页 |
4.2.1 硬件设备 | 第28-29页 |
4.2.2 实验数据收集靶标 | 第29-30页 |
4.3 实验条件控制 | 第30-31页 |
4.3.1 控制样本来源 | 第30页 |
4.3.2 控制测试变量 | 第30页 |
4.3.3 控制年龄因素 | 第30页 |
4.3.4 控制性别因素 | 第30页 |
4.3.5 预估段位的控制 | 第30-31页 |
4.4 实验误差控制 | 第31-33页 |
4.4.1 从指标测量值(X)到现象真值(Y) | 第32页 |
4.4.2 从现象真值(Y)到指标真值(Z) | 第32页 |
4.4.3 从指标真值(Z)到属性真值(T) | 第32-33页 |
4.5 数据分析方法 | 第33-39页 |
4.5.1 从原始分到难度分(步骤:X1) | 第35-37页 |
4.5.2 从难度总分(或原始分)到标准分(步骤:X2、Y1) | 第37-39页 |
4.5.3 从标准分到个人总分(步骤:X3、Y2) | 第39页 |
第5章 研究结果与讨论 | 第39-66页 |
5.1 大众羽毛球技术等级指标体系 | 第39-59页 |
5.1.1 大众羽毛球技术等级评价结构 | 第39-41页 |
5.1.2 初选《大众羽毛球技术等级标准》指标 | 第41-44页 |
5.1.3 筛选《大众羽毛球技术等级》指标 | 第44-53页 |
5.1.4 建立《大众羽毛球技术等级标准》指标权重 | 第53-56页 |
5.1.5 建立《大众羽毛球技术等级标准》指标体系 | 第56-59页 |
5.2 大众羽毛球技术等级标准体系 | 第59-66页 |
5.2.1 评价指标数据的采集 | 第59页 |
5.2.2 确定段位区分界值的标准 | 第59页 |
5.2.3 单项指标得分的计算 | 第59-65页 |
5.2.4 个人总分的计算 | 第65-66页 |
第6章 结论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1页 |
附录 | 第71-87页 |
致谢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