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9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1-12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1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12-16页 |
1.3.1 国外相关研究 | 第12-14页 |
1.3.2 国内相关研究 | 第14-16页 |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6-18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1.5 创新与不足之处 | 第18-19页 |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第19-25页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9-21页 |
2.1.1 “机制”的含义 | 第19页 |
2.1.2 自然灾害性公共危机的概念 | 第19-20页 |
2.1.3 公共危机治理 | 第20页 |
2.1.4 志愿者 | 第20-21页 |
2.2 理论基础 | 第21-25页 |
2.2.1 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中的志愿精神 | 第21-22页 |
2.2.2 公民社会理论 | 第22页 |
2.2.3 社会治理理论 | 第22-23页 |
2.2.4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 第23-25页 |
第3章 我国自然灾害性公共危机治理中志愿者参与的特征及问题分析 | 第25-34页 |
3.1 我国志愿者参与自然灾害性公共危机治理的特征 | 第25-28页 |
3.1.1 志愿者参与的热情高、相应速度快 | 第25页 |
3.1.2 志愿者参与的范围广 | 第25-26页 |
3.1.3 参与的志愿者复杂多样 | 第26-28页 |
3.2 我国自然灾害性公共危机治理中志愿者参与机制不健全 | 第28-31页 |
3.2.1 志愿者参与渠道不足 | 第28页 |
3.2.2 志愿者自身专业性匮乏 | 第28-29页 |
3.2.3 志愿者间缺乏协作 | 第29页 |
3.2.4 志愿者参与缺乏稳定性 | 第29-31页 |
3.3 问题成因分析 | 第31-34页 |
3.3.1 志愿者的招募、培训机制不健全 | 第31页 |
3.3.2 志愿者的指挥协调机制不健全 | 第31-32页 |
3.3.3 灾害危机信息共享机制不完善制约志愿者间的协作 | 第32-33页 |
3.3.4 志愿者的激励、保障机制不完善 | 第33-34页 |
第4章 自然灾害性公共危机治理中志愿者参与的国际及地区经验 | 第34-41页 |
4.1 日本的灾害危机信息共享机制 | 第34-36页 |
4.1.1 日本灾害危机信息共享机制建设的背景简介 | 第34页 |
4.1.2 日本灾害危机信息共享机制的主要内容 | 第34-36页 |
4.2 新加坡志愿者组织的协作机制 | 第36-37页 |
4.3 香港“民众安全服务队”的选拔、培训及保障机制 | 第37-39页 |
4.3.1 香港民众安全服务队简介 | 第37-38页 |
4.3.2 香港民众安全服务队志愿者招募及培训 | 第38-39页 |
4.3.3 香港民众安全服务队的志愿者激励机制 | 第39页 |
4.4 相关启示 | 第39-41页 |
第5章 完善我国自然灾害性公共危机治理中志愿者参与机制 | 第41-50页 |
5.1 完善自然灾害性公共危机治理中志愿者招募机制 | 第41-43页 |
5.1.1 制定志愿者招募的先期规划 | 第41页 |
5.1.2 规范志愿者招募录用程序 | 第41-43页 |
5.2 完善自然灾害性公共危机治理中志愿者培训机制 | 第43-45页 |
5.2.1 集中培训:基础知识和基本理念 | 第43页 |
5.2.2 针对性培训:专业技能与实际操作 | 第43-44页 |
5.2.3 志愿者心理知识培训 | 第44-45页 |
5.3 完善自然灾害性公共危机治理中志愿者协作机制 | 第45-46页 |
5.3.1 建立灾害危机信息共享机制 | 第45页 |
5.3.2 建立志愿者统一协调机构 | 第45-46页 |
5.3.3 建立有效的志愿者监管机制 | 第46页 |
5.4 完善自然灾害性公共危机治理中志愿者保障机制 | 第46-50页 |
5.4.1 自然灾害性公共危机治理中志愿者参与的法律保障 | 第47页 |
5.4.2 自然灾害性公共危机治理中志愿者参与的资金保障 | 第47-48页 |
5.4.3 自然灾害性公共危机治理中志愿者参与的激励制度 | 第48-50页 |
结语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4页 |
后记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