犬细小病毒的分子流行病学调查及新型等温检测方法的建立
摘要 | 第9-11页 |
Abstract | 第11-12页 |
第一章 犬细小病毒病的研究进展 | 第13-21页 |
1.1 犬细小病毒病的流行状况 | 第13-14页 |
1.2 CPV概述 | 第14-17页 |
1.2.1 CPV形态结构 | 第14页 |
1.2.2 CPV基因组结构 | 第14-15页 |
1.2.3 CPV生物学特性 | 第15页 |
1.2.4 CPV编码的蛋白及功能 | 第15页 |
1.2.5 CPV致病机理 | 第15-16页 |
1.2.6 CPV的变异和进化 | 第16-17页 |
1.3 CPV的诊断和检测方法 | 第17-19页 |
1.3.1 病毒的分离鉴定 | 第17页 |
1.3.2 电镜观察 | 第17页 |
1.3.3 PCR技术 | 第17-18页 |
1.3.4 血凝及血凝抑制试验 | 第18页 |
1.3.5 酶联免疫吸附反应 | 第18页 |
1.3.6 免疫层析技术 | 第18页 |
1.3.7 其余诊断方法 | 第18-19页 |
1.4 PSR恒温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 | 第19-20页 |
1.5 CPV的预防和控制 | 第20-21页 |
第二章 犬细小病毒的分子流行病学调查 | 第21-47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21-22页 |
2.1.1 样品采集 | 第21页 |
2.1.2 主要试剂 | 第21-22页 |
2.1.3 主要仪器设备 | 第22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2-31页 |
2.2.1 常用试剂的配制 | 第22-24页 |
2.2.2 样品的统计与处理 | 第24页 |
2.2.3 引物的设计与合成 | 第24页 |
2.2.4 病毒基因组DNA的提取 | 第24-25页 |
2.2.5 目的基因VP2的PCR扩增 | 第25-27页 |
2.2.6 目的片段的回收与纯化 | 第27-28页 |
2.2.7 19T-VP2的连接和转化 | 第28-29页 |
2.2.8 菌液鉴定 | 第29-30页 |
2.2.9 阳性质粒的提取和鉴定 | 第30-31页 |
2.2.10 序列测定及基因组分析 | 第31页 |
2.3 结果 | 第31-44页 |
2.3.1 CPV VP2基因PCR扩增结果 | 第31-32页 |
2.3.2 19T-VP2菌液鉴定 | 第32-33页 |
2.3.3 重组质粒的酶切鉴定 | 第33页 |
2.3.4 所分离毒株的亚型分析 | 第33-35页 |
2.3.5 所分离毒株VP2蛋白突变位点分析 | 第35-39页 |
2.3.6 系统发育进化树的构建及遗传进化分析 | 第39-41页 |
2.3.7 同源性分析 | 第41-44页 |
2.4 分析与讨论 | 第44-47页 |
第三章 犬细小病毒的新型恒温检测方法的建立和应用 | 第47-59页 |
3.1 实验材料 | 第47-48页 |
3.1.1 毒株及样品 | 第47页 |
3.1.2 主要试剂 | 第47-48页 |
3.1.3 主要仪器 | 第48页 |
3.2 方法 | 第48-51页 |
3.2.1 引物设计 | 第48-49页 |
3.2.2 病毒基因组DNA的提取 | 第49-50页 |
3.2.3 CPV VP2目的基因的恒温扩增 | 第50页 |
3.2.4 最佳反应温度的优化 | 第50-51页 |
3.2.5 最佳反应时间的优化 | 第51页 |
3.2.6 特异性实验 | 第51页 |
3.2.7 反应产物酶切鉴定 | 第51页 |
3.2.8 灵敏度实验 | 第51页 |
3.2.9 临床样品检测 | 第51页 |
3.3 结果 | 第51-56页 |
3.3.1 CPV-VP2基因扩增结果 | 第51-53页 |
3.3.2 最佳反应温度的优化结果 | 第53页 |
3.3.3 最佳反应时间的优化结果 | 第53-54页 |
3.3.4 特异性鉴定结果 | 第54页 |
3.3.5 反应产物的酶切鉴定结果 | 第54-55页 |
3.3.6 灵敏度分析结果 | 第55-56页 |
3.3.7 临床样品检测结果 | 第56页 |
3.4 分析与讨论 | 第56-59页 |
全文总结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9页 |
附录一:犬细小病毒不同亚型主要氨基酸位点变化 | 第69页 |
附录二:氨基酸缩写信息表 | 第69-70页 |
附录三:参考毒株信息 | 第70-73页 |
附录四:56 份分离株位点突变信息 | 第73-7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75-77页 |
致谢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