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11页 |
Abstract | 第11-14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5-23页 |
1.1 CBF基因的抗寒性研究进展 | 第15-16页 |
1.1.1 CBF转录因子 | 第15页 |
1.1.2 CBF基因改良植物耐寒性的应用 | 第15-16页 |
1.2 抗逆生理指标 | 第16-17页 |
1.2.1 抗氧化酶与植物抗逆性的关系 | 第16-17页 |
1.2.2 渗透调节物质与植物抗逆性的关系 | 第17页 |
1.2.3 丙二醛与植物抗逆性的关系 | 第17页 |
1.3 抗氧化基因及渗透调节蛋白 | 第17-18页 |
1.4 转录组测序 | 第18-21页 |
1.4.1 转录组测序技术 | 第18-19页 |
1.4.2 转录组分析及其在植物中的应用 | 第19-20页 |
1.4.3 拟南芥转录组测序研究进展 | 第20页 |
1.4.4 拟南芥低温信号通路研究进展 | 第20-21页 |
1.5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21-23页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23-31页 |
2.1 植物材料 | 第23页 |
2.1.1 转香樟Cc CBFs基因拟南芥 | 第23页 |
2.1.2 拟南芥低温转录组测序 | 第23页 |
2.2 转香樟Cc CBFs基因拟南芥的抗寒性分析 | 第23-28页 |
2.2.1 T2代转香樟Cc CBFs基因拟南芥的抗寒生理指标测定 | 第23-25页 |
2.2.2 T3代转香樟Cc CBFs基因拟南芥的获得与鉴定 | 第25-26页 |
2.2.3 T3代转香樟Cc CBFs基因拟南芥抗寒生理指标的测定 | 第26页 |
2.2.4 T3代转香樟Cc CBFs基因拟南芥冷冻处理试验 | 第26-27页 |
2.2.5 T3代转香樟Cc CBFs基因拟南芥抗逆相关基因的表达分析 | 第27-28页 |
2.2.6 数据处理与分析 | 第28页 |
2.3 T3代转香樟Cc CBFc基因拟南芥转录组测序 | 第28-31页 |
2.3.1 Cc CBFc基因相对表达量分析 | 第28页 |
2.3.2 T3代转香樟Cc CBFc基因拟南芥的处理 | 第28页 |
2.3.3 RNA的提取 | 第28-29页 |
2.3.4 文库构建和上机测序 | 第29页 |
2.3.5 转基因和野生型拟南芥差异表达分析 | 第29-30页 |
2.3.6 差异基因表达模式聚类分析 | 第30页 |
2.3.7 不同取样方法的比较 | 第30-31页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第31-54页 |
3.1 转香樟Cc CBFs基因拟南芥的抗寒性分析 | 第31-39页 |
3.1.1 T2代转香樟Cc CBFs基因拟南芥抗寒生理指标的测定 | 第31-33页 |
3.1.2 T3代转香樟Cc CBFs基因拟南芥的获得与鉴定 | 第33页 |
3.1.3 T3代转香樟Cc CBFs基因拟南芥抗寒生理指标的测定 | 第33-36页 |
3.1.4 T3代转香樟Cc CBFs基因拟南芥冷冻处理试验 | 第36-37页 |
3.1.5 T3代转香樟Cc CBFs基因拟南芥抗逆相关基因的表达分析 | 第37-39页 |
3.1.6 结论 | 第39页 |
3.2 转录组测序 | 第39-54页 |
3.2.1 Cc CBFc基因相对表达量分析 | 第39页 |
3.2.2 RNA提取与质量评价 | 第39-41页 |
3.2.3 转基因和野生型拟南芥差异基因表达分析 | 第41-44页 |
3.2.4 差异基因表达模式聚类分析 | 第44-48页 |
3.2.5 差异基因中与抗寒相关的转录因子 | 第48-50页 |
3.2.6 差异基因中的热休克蛋白 | 第50页 |
3.2.7 不同取样方法的比较 | 第50-54页 |
第四章 讨论与结论 | 第54-60页 |
4.1 转香樟Cc CBFs基因拟南芥的抗寒生理指标 | 第54-56页 |
4.2 转香樟Cc CBFs基因拟南芥的下游抗逆基因 | 第56-57页 |
4.3 香樟Cc CBFc基因与植物抗寒性 | 第57-58页 |
4.4 Cc CBFc基因与低温转录因子和热休克蛋白 | 第58-59页 |
4.5 结论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69-71页 |
致谢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