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导论 | 第9-15页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1.2 学界研究综述 | 第10-13页 |
1.3 论文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 第13-15页 |
第2章 概念界定与介绍 | 第15-23页 |
2.1 历史三调叙述框架 | 第15-20页 |
2.2 驻马店地区介绍 | 第20-23页 |
2.2.1 区域历史介绍 | 第20-21页 |
2.2.2 区域地理介绍 | 第21-23页 |
第3章 作为事件的75·8洪灾 | 第23-46页 |
3.1 背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治淮工作 | 第23-25页 |
3.2 前奏:旱灾后的暴雨 | 第25-28页 |
3.2.1 如火如荼的抗旱工作 | 第25-26页 |
3.2.2 久旱逢“甘霖” | 第26-28页 |
3.3 洪灾:大地变汪洋 | 第28-36页 |
3.3.1 水系:溃坝、滞蓄与决堤 | 第28-33页 |
3.3.2 人间:冲击、浸泡与疾病 | 第33-36页 |
3.4 抗洪救灾:患难与共,众志成城 | 第36-42页 |
3.4.1 受灾情况 | 第36-38页 |
3.4.2 抗洪救灾工作 | 第38-42页 |
3.5 尾声:恢复旧山河 | 第42-46页 |
3.5.1 重建家园 | 第42-43页 |
3.5.2 恢复生产 | 第43-44页 |
3.5.3 重修水库 | 第44-46页 |
第4章 作为经历的75·8洪灾 | 第46-69页 |
4.1 工作人员的75·8 | 第46-57页 |
4.1.1 洪灾前 | 第46-47页 |
4.1.2 暴雨中 | 第47-53页 |
4.1.3 救灾时 | 第53-57页 |
4.2 受灾群众的75·8 | 第57-65页 |
4.2.1 割电话线的王春林和王狗娃 | 第57页 |
4.2.2 一位大队干部的独白 | 第57-61页 |
4.2.3 洪水的封锁 | 第61-63页 |
4.2.4 劫难后的诘难 | 第63-65页 |
4.3 救灾人员的75·8 | 第65-69页 |
4.3.1 灾区外的75·8 | 第65页 |
4.3.2 救灾士兵的75·8 | 第65-67页 |
4.3.3 医护人员的75·8 | 第67-69页 |
第5章 作为神话的75·8洪灾 | 第69-76页 |
5.1 政府的神话 | 第69-72页 |
5.2 灾民的神话 | 第72-74页 |
5.2.1 逃离灾区 | 第72-73页 |
5.2.2 反对复建 | 第73页 |
5.2.3 坐享救济 | 第73-74页 |
5.3 网络的神话 | 第74-76页 |
第6章 结语 | 第76-80页 |
6.1 对使用历史三调叙述框架的阐释 | 第76-77页 |
6.2 对75·8洪灾的历史思考 | 第77-80页 |
致谢 | 第80-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4页 |
在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84-85页 |
附录 | 第85页 |
图A1 原始档案及李志业自撰《洪水记实回忆录》之封面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