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水路运输论文--各种船舶论文--军用舰艇(战舰)论文--特种舰艇论文--航空母舰论文

空气中逸散水蒸汽流动传热及相变过程的行为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1章 绪论第13-25页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3-14页
    1.2 蒸汽弹射装置的介绍第14-20页
        1.2.1. 蒸汽弹射装置的原理第14-15页
        1.2.2 蒸汽弹射装置的结构第15-20页
    1.3 国内外研究概况第20-23页
        1.3.1 国外研究概况第20-21页
        1.3.2 国内研究概况第21-23页
    1.4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第23-25页
第2章 水和水蒸汽的热力学性质计算模型第25-53页
    2.1 IAPWS-IF97公式简介第25-27页
    2.2 水和水蒸汽的基本方程第27-36页
        2.2.1 区域1的基本方程第27-29页
        2.2.2 区域2的基本方程第29-32页
        2.2.3 区域3的基本方程第32-33页
        2.2.4 区域4的基本方程第33-34页
        2.2.5 区域5的基本方程第34-36页
        2.2.6 区域2与区域3边界的基本方程第36页
    2.3 水和水蒸汽的UDF计算模型第36-49页
        2.3.1 水和蒸汽的密度第36-37页
        2.3.2 水和蒸汽的比内能第37-38页
        2.3.3 水和蒸汽的比熵第38-39页
        2.3.4 水和蒸汽的比焓第39-40页
        2.3.5 水和蒸汽的定压比热第40-41页
        2.3.6 水和蒸汽的定容比热第41-43页
        2.3.7 水和蒸汽的声速第43-44页
        2.3.8 水和蒸汽的动力粘度第44-46页
        2.3.9 水和蒸汽的导热系数第46-49页
    2.4 计算结果与分析第49-53页
第3章 蒸汽凝结动力学第53-71页
    3.1 成核理论第53-59页
        3.1.1 液滴表面张力及自由能第54-56页
        3.1.2 蒸汽凝结过程中的熵变第56-57页
        3.1.3 水蒸汽凝结时的自由能障第57-58页
        3.1.4 水蒸气的形核经典理论公式第58-59页
    3.2 液滴生长理论第59-60页
    3.3 水珠生长率第60-64页
        3.3.1 水珠生长率基本方程第60-61页
        3.3.2 分子动力论公式第61-62页
        3.3.3 低压气体公式第62-63页
        3.3.4 过饱和蒸汽中较大水珠的模型公式第63-64页
    3.4 水珠与蒸汽间的传质及传热第64-67页
        3.4.1 凝结过程中的传质模型第64-65页
        3.4.2 水珠内部温度与闪蒸第65页
        3.4.3 传热系数及动力粘度系数第65-66页
        3.4.4 湿蒸汽中的热滞性第66-67页
    3.5 液滴的形成过程第67-71页
第4章 水蒸气逸散过程的数值模拟第71-97页
    4.1 数值计算方法第71-74页
        4.1.1 Fluent中多相流模型概述第71-72页
        4.1.2 基本假设第72页
        4.1.3 求解方法第72页
        4.1.4 边界条件第72-73页
        4.1.5 技术路线第73-74页
        4.1.6 文献验证第74页
    4.2 数学模型第74-85页
        4.2.1 流动数学模型第74-78页
        4.2.2 湍流模型第78-80页
        4.2.3 相间阻力模型第80-81页
        4.2.4 相间升力模型第81-82页
        4.2.5 水蒸汽凝结模型第82-83页
        4.2.6 相间传热模型第83-84页
        4.2.7 水和水蒸汽的热力学物性参数计算模型第84-85页
    4.3 结果与分析第85-97页
        4.3.1 流场分布第85-86页
        4.3.2 温度场分布第86-87页
        4.3.3 组分分布第87-88页
        4.3.4 发动机的进气量第88-93页
        4.3.5 凝结水量第93-97页
第5章 结论与展望第97-99页
    5.1 结论第97-98页
    5.2 展望第98-99页
参考文献第99-103页
致谢第103-105页
附录第105页

论文共10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高铁轨道板预应力筋自动张拉机的设计及研究
下一篇:基于视觉定位的弹体搬运机械手设计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