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前言 | 第12-20页 |
1.1 ALV-B和ALV-J的研究进展 | 第12-16页 |
1.1.1 简介 | 第12-13页 |
1.1.2 ALV的病原学 | 第13-15页 |
1.1.2.1 病毒的结构 | 第13-14页 |
1.1.2.2 病毒的基因组 | 第14-15页 |
1.1.2.3 病毒的理化特性 | 第15页 |
1.1.3 ALV的流行病学 | 第15-16页 |
1.1.4 ALV-J和ALV-B嵌合病毒的研究进展 | 第16页 |
1.2 感染性克隆的研究进展 | 第16-17页 |
1.2.1 经典感染性克隆方法 | 第17页 |
1.2.2 新型快速感染性克隆方法 | 第17页 |
1.3 蛋白质组学的研究进展 | 第17-20页 |
1.3.1 蛋白质组学简介 | 第17-18页 |
1.3.2 蛋白质组学实验技术 | 第18-20页 |
1.3.3 蛋白质组学在病毒学中的应用 | 第20页 |
1.4 本实验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20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0-32页 |
2.1 材料 | 第20-22页 |
2.1.1 主要试剂 | 第20-21页 |
2.1.2 细胞 | 第21页 |
2.1.3 细胞培养基及相关试剂配制 | 第21页 |
2.1.4 主要仪器 | 第21-22页 |
2.2 方法 | 第22-32页 |
2.2.1 前病毒DNA的获得 | 第22-23页 |
2.2.2 引物设计 | 第23页 |
2.2.3 前病毒基因组各片段的PCR扩增 | 第23-24页 |
2.2.4 PCR产物回收纯化 | 第24页 |
2.2.5 载体片段的获取 | 第24页 |
2.2.6 感染性克隆 | 第24-25页 |
2.2.7 细胞转染 | 第25页 |
2.2.8 rCD08病毒的获取 | 第25-26页 |
2.2.9 病毒TCID50的测定 | 第26-27页 |
2.2.10 细胞样品的准备 | 第27页 |
2.2.11 蛋白质的提取 | 第27页 |
2.2.12 蛋白质浓度的测定 | 第27-28页 |
2.2.13 SDS电泳 | 第28页 |
2.2.14 蛋白质酶解 | 第28页 |
2.2.15 iTRAQ标记 | 第28-29页 |
2.2.16 SCX分离 | 第29页 |
2.2.17 基于Triple TOF 5600 的LC-ESI-MSMS分析 | 第29页 |
2.2.18 数据检索 | 第29-30页 |
2.2.19 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30页 |
2.2.20 Real-Time PCR验证 | 第30-32页 |
2.2.20.1 Trizol法抽提组织RNA | 第30-31页 |
2.2.20.2 RNA反转录 | 第31页 |
2.2.20.3 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基因表达水平 | 第31-32页 |
2.2.21 Western blot验证 | 第32页 |
3 结果 | 第32-54页 |
3.1 前病毒基因及载体片段的获得 | 第32-33页 |
3.2 感染性克隆质粒的构建 | 第33页 |
3.3 细胞的观察 | 第33-34页 |
3.4 蛋白质组学数据分析 | 第34-37页 |
3.4.1 肽段匹配误差分布 | 第34-35页 |
3.4.2 蛋白质基本鉴定信息 | 第35-36页 |
3.4.3 蛋白质相对分子质量分布 | 第36页 |
3.4.4 差异蛋白统计 | 第36-37页 |
3.5 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37-43页 |
3.5.1 GO注释 | 第37-39页 |
3.5.2 COG注释 | 第39-40页 |
3.5.3 IPA差异蛋白功能及通路分析 | 第40-43页 |
3.6 iTRAQ数据的验证 | 第43-54页 |
3.6.1 RT PCR验证 | 第44页 |
3.6.2 Western blot验证 | 第44-54页 |
4 讨论与结论 | 第54-58页 |
4.1 rCD08感染DF-1 细胞第 60h的差异蛋白分析 | 第54-56页 |
4.2 rCD08感染DF-1 细胞第 108h的差异蛋白 | 第56-57页 |
4.3 结论 | 第57-58页 |
致谢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