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21页 |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9-10页 |
1.2 应力集中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3 空心板裂缝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4 空心板常见裂缝类型 | 第12-15页 |
1.5 开缝后承载力的研究 | 第15-17页 |
1.6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7-19页 |
1.7 技术路线 | 第19-21页 |
第2章 空心板梁桥裂缝研究 | 第21-27页 |
2.1 混凝土相关性能 | 第21-22页 |
2.1.1 收缩和徐变 | 第21页 |
2.1.2 标准抗拉强度和极限拉伸应变 | 第21-22页 |
2.2 裂缝基本理论 | 第22页 |
2.3 杨司高架裂缝现象 | 第22-26页 |
2.3.1 案例工程 | 第22-26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第3章 空心板梁桥边板受力计算 | 第27-35页 |
3.1 杨司高架静载实验 | 第27-31页 |
3.1.1 工程概况 | 第27页 |
3.1.2 挠度测点布置 | 第27页 |
3.1.3 试验荷载 | 第27-28页 |
3.1.4 试验工况及加载位置 | 第28-31页 |
3.2 MIDAS分析 | 第31-33页 |
3.2.1 建立Midas模型 | 第32页 |
3.2.2 材料特性值设置 | 第32-33页 |
3.2.3 节点连接及成桥边界条件的设置 | 第33页 |
3.3 Midas计算结果和实测结果对比 | 第33-34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4章 空心板梁桥边板应力集中研究 | 第35-61页 |
4.1 应力集中概述 | 第35-37页 |
4.1.1 应力集中的起因 | 第35页 |
4.1.2 应力集中因素和基体的关系—浅凹口和深凹口 | 第35-36页 |
4.1.3 应力集中系数和基准应力 | 第36-37页 |
4.1.4 应力集中的扩散 | 第37页 |
4.2 应力集中理论分析 | 第37-39页 |
4.2.1 一侧有“V”形凹口弹性体的应力集中理论分析 | 第37-39页 |
4.2.2 弹塑材料的应力集中理论分析 | 第39页 |
4.3 Abaqus 有限元软件概述 | 第39-40页 |
4.4 空心板梁桥整体有限元模拟 | 第40-44页 |
4.4.1 设计资料 | 第40-41页 |
4.4.2 材料参数 | 第41-43页 |
4.4.3 建立几何模型 | 第43页 |
4.4.4 边界条件和加载 | 第43-44页 |
4.5 混凝土边梁局部有限元模拟 | 第44-59页 |
4.5.1 纯弹性体边梁模型 | 第45-49页 |
4.5.2 纯弹塑性损伤边梁模型 | 第49-53页 |
4.5.3 有普通钢筋和预应力钢筋边梁弹性模型 | 第53-56页 |
4.5.4 有普通钢筋和预应力钢筋边梁塑性损伤模型 | 第56-59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59-61页 |
第5章 带裂缝空心板承载力实验研究 | 第61-83页 |
5.1 实验概况 | 第61-64页 |
5.1.1 工程概况 | 第61-62页 |
5.1.2 实验目的与依据 | 第62页 |
5.1.3 实验内容 | 第62-63页 |
5.1.4 主要检测试验仪器设备 | 第63-64页 |
5.2 试验前状态及外观检查结果 | 第64-65页 |
5.3 静载试验 | 第65-69页 |
5.3.1 理论计算 | 第65页 |
5.3.2 测点布置 | 第65-68页 |
5.3.3 试验荷载 | 第68页 |
5.3.4 试验工况及加载位置 | 第68-69页 |
5.3.5 试验准备 | 第69页 |
5.4 结果分析 | 第69-81页 |
5.4.1 应变分析 | 第69-75页 |
5.4.2 挠度分析 | 第75-77页 |
5.4.3 裂缝分析 | 第77-79页 |
5.4.4 静载试验结论 | 第79-81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81-83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3-85页 |
6.1 结论 | 第83-84页 |
6.2 展望 | 第84-85页 |
参考文献 | 第85-89页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89-91页 |
致谢 | 第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