铰链式共振破碎机前车架有限元分析及动态性能优化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0-20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8页 |
1.2.1 道路共振破碎机 | 第11-14页 |
1.2.2 有限元分析 | 第14页 |
1.2.3 结构优化设计方法 | 第14-18页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8-20页 |
第2章 破碎机前车架有限元模型 | 第20-29页 |
2.1 铰链式共振破碎机工作原理及结构 | 第20-22页 |
2.1.1 铰链式共振破碎机共振碎石原理 | 第20-21页 |
2.1.2 铰链式共振破碎机结构特点 | 第21-22页 |
2.2 破碎机前车架有限元建模 | 第22-28页 |
2.2.1 基本流程 | 第22-23页 |
2.2.2 模型简化 | 第23-25页 |
2.2.3 网格划分 | 第25-26页 |
2.2.4 质量检查 | 第26-28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第3章 破碎机前车架静力学有限元分析 | 第29-43页 |
3.1 静力学分析基本理论 | 第29-31页 |
3.2 静力学分析工况确定 | 第31-35页 |
3.2.0 工况确定依据 | 第31-34页 |
3.2.1 共振系统起升工况 | 第34页 |
3.2.2 共振系统工作工况 | 第34-35页 |
3.3 共振系统起升工况静力学分析 | 第35-38页 |
3.3.1 受力分析 | 第35-36页 |
3.3.2 静力学载荷 | 第36-37页 |
3.3.3 分析结果 | 第37-38页 |
3.4 共振系统工作工况静力学分析 | 第38-42页 |
3.4.1 受力分析 | 第38-40页 |
3.4.2 静力学载荷 | 第40-41页 |
3.4.3 分析结果 | 第41-42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第4章 破碎机前车架动力学有限元分析 | 第43-65页 |
4.1 动力学分析基本理论 | 第43-48页 |
4.1.1 动力学求解流程 | 第43-45页 |
4.1.2 多自由度系统振动求解 | 第45-48页 |
4.2 破碎机前车架模态分析 | 第48-51页 |
4.2.1 模态分析过程 | 第48页 |
4.2.2 模态分析结果 | 第48-51页 |
4.3 破碎机前车架频率响应分析 | 第51-58页 |
4.3.1 频率响应分析过程 | 第51-53页 |
4.3.2 频率响应分析结果 | 第53-58页 |
4.4 破碎机前车架瞬态分析 | 第58-63页 |
4.4.1 瞬态响应分析过程 | 第58-59页 |
4.4.2 瞬态响应分析结果 | 第59-63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3-65页 |
第5章 基于试验设计的破碎机前车架动态性能优化 | 第65-85页 |
5.1 基于拉丁超立方采样的试验设计 | 第66-69页 |
5.1.1 试验设计采样对象及其范围选择 | 第66-67页 |
5.1.2 试验设计采样方法 | 第67页 |
5.1.3 试验设计结果 | 第67-69页 |
5.2 基于主效应分析的设计变量筛选 | 第69-72页 |
5.2.1 主效应分析方法 | 第69-70页 |
5.2.2 主效应分析结果 | 第70-71页 |
5.2.3 设计变量选取 | 第71-72页 |
5.3 基于克里金插值的响应面拟合 | 第72-75页 |
5.3.1 响应面拟合方法 | 第72-74页 |
5.3.2 响应面拟合结果及验证 | 第74-75页 |
5.4 基于遗传-梯度混合算法的多目标尺寸优化 | 第75-83页 |
5.4.1 优化方案选择 | 第75-77页 |
5.4.2 优化方法选择 | 第77-79页 |
5.4.3 优化结果 | 第79-82页 |
5.4.4 优化结果静强度验证 | 第82-83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83-85页 |
第6章 结论 | 第85-87页 |
6.1 研究总结 | 第85-86页 |
6.2 研究展望 | 第86-87页 |
致谢 | 第87-88页 |
参考文献 | 第88-92页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 | 第92-93页 |
附录 | 第93-9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