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计算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计算机的应用论文--信息处理(信息加工)论文--模式识别与装置论文

基于数字图像处理的汽车液压制动管路气液两相流研究

致谢第5-6页
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9页
1 绪论第17-29页
    1.1 引言第17-18页
    1.2 研究背景第18-23页
        1.2.1 汽车液压制动系统概述第18-20页
        1.2.2 气液两相流概述第20-23页
    1.3 研究意义和目的第23-24页
    1.4 国内外研究状况第24-27页
        1.4.1 汽车液压制动系统研究状况第24-26页
        1.4.2 图像处理技术在气液两相流检测中的研究状况第26-27页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第27-29页
2 实验设计及图像采集第29-37页
    2.1 实验设计第29-33页
        2.1.1 实验系统及实验步骤第29-30页
        2.1.2 实验设备选型第30-33页
    2.2 流型图像采集和预处理第33-36页
        2.2.1 流型图像采集第33页
        2.2.2 图像噪声消除第33-35页
        2.2.3 图像清晰度调整第35-36页
    2.3 本章小结第36-37页
3 汽车液压制动管路气液两相流流型图像特征提取第37-55页
    3.1 基于灰度共生矩阵的流型图像特征提取第37-42页
        3.1.1 灰度共生矩阵定义第37-38页
        3.1.2 灰度共生矩阵特征参数原理第38-40页
        3.1.3 灰度共生矩阵特征参数提取第40-42页
    3.2 基于小波变换的流型图像特征提取第42-49页
        3.2.1 二维小波变换原理第42-44页
        3.2.2 二维图像的小波变换原理第44-46页
        3.2.3 二维小波变换图像特征参数提取第46-49页
    3.3 基于Zernike矩的流型图像特征提取第49-54页
        3.3.1 Zernike矩的定义第50页
        3.3.2 Zernike矩的计算第50-51页
        3.3.3 Zernike矩特征参数提取第51-54页
    3.4 本章小结第54-55页
4 基于聚类分析的汽车液压制动管路流型识别第55-83页
    4.1 基于系统聚类分析的流型识别第55-64页
        4.1.1 系统聚类分析原理第55-57页
        4.1.2 样品间距和类间距选择第57-58页
        4.1.3 流型的系统聚类分析第58-62页
        4.1.4 系统聚类有效性评价第62-64页
    4.2 基于K均值聚类分析的流型识别第64-72页
        4.2.1 K均值聚类分析原理第64-65页
        4.2.2 流型的K均值聚类分析第65-71页
        4.2.3 K均值聚类有效性评价第71-72页
    4.3 基于模糊c均值聚类分析的流型识别第72-81页
        4.3.1 模糊c均值聚类分析原理第72-73页
        4.3.2 流型的模糊c均值聚类分析第73-80页
        4.3.3 模糊c均值聚类有效性评价第80-81页
    4.4 聚类结果分析第81-82页
    4.5 本章小结第82-83页
5 汽车液压制动管路气液两相流含气率的研究第83-99页
    5.1 气泡图像预处理和图像分割第83-86页
    5.2 气泡图像边缘检测第86-90页
    5.3 气泡图像填充第90-91页
    5.4 气液两相流容积含气率计算第91-97页
        5.4.1 气泡图像特征参数统计第91-93页
        5.4.2 容积含气率数学模型第93-94页
        5.4.3 实验结果分析第94-97页
    5.5 本章小结第97-99页
6 总结与展望第99-101页
    6.1 总结第99-100页
    6.2 展望第100-101页
参考文献第101-105页
作者简介第105页

论文共10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电动车辆电池—驱动器—电机高速数据采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下一篇:Z高速公路公司收购A项目公司的融资案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