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一般工业技术论文--工程材料学论文--复合材料论文

三维编织复合材料热氧老化效应及压缩性质降解机理

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11页
第一章 绪论第15-26页
    1.1 引言第15页
    1.2 聚合物热氧老化性质研究进展第15-18页
    1.3 纤维增强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热氧老化性质研究进展第18-23页
        1.3.1 基体对纤维增强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热氧老化性质影响第18-19页
        1.3.2 纤维增强体取向对复合材料热氧老化各向异性影响第19-20页
        1.3.3 纤维/基体界面对复合材料热氧老化性质影响第20-21页
        1.3.4 增强体形态及结构对复合材料热氧老化性质影响第21-23页
    1.4 研究目标及内容第23-24页
    1.5 本研究创新点第24-25页
    1.6 章节安排第25-26页
第二章 三维编织复合材料制备及老化第26-32页
    2.1 基体材料与增强材料第26-27页
    2.2 三维编织复合材料试件制备第27-28页
    2.3 环氧树脂基体及编织复合材料热力学性质第28-30页
        2.3.1 环氧树脂浇注体DMA测试结果第29页
        2.3.2 三维编织复合材料DMA测试结果第29-30页
    2.4 材料热老化第30-31页
        2.4.1 老化方法简介第30-31页
        2.4.2 老化温度设定第31页
        2.4.3 老化时间及老化设备第31页
    2.5 本章小结第31-32页
第三章 材料老化性质实验表征第32-49页
    3.1 宏观光学性质变化第32-33页
    3.2 基体表面氧化层光学显微镜观测第33-36页
    3.3 环氧树脂老化前后全反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第36-39页
    3.4 材料热氧老化后准静态压缩性质变化规律第39-46页
        3.4.1 准静态压缩测试设备及实验条件第39-40页
        3.4.2 环氧树脂老化后准静态压缩响应第40-42页
        3.4.3 编织复合材料老化后准静态面外压缩响应第42-46页
    3.5 树脂及复合材料准静态压缩性质热氧老化降解机理第46-47页
    3.6 本章小结第47-49页
第四章 热氧化对三维编织复合材料压缩性质影响第49-72页
    4.1 环氧树脂浇注体氧化层局部性质表征第49-54页
        4.1.1 纳米压痕测试技术第49-50页
        4.1.2 试样处理及实验设计第50-51页
        4.1.3 环氧树脂老化后氧化层性质不均匀分布第51-54页
    4.2 细观有限元模型建立第54-66页
        4.2.1 几何模型第54-56页
        4.2.2 材料本构第56-63页
        4.2.3 “均质模型”与“多层模型”建立第63-66页
    4.3 基体氧化层局部性质差异对复合材料压缩性质影响有限元分析第66-71页
        4.3.1 应力-应变曲线第66-67页
        4.3.2 内部应力及损伤分布第67-71页
    4.4 本章小结第71-72页
第五章 三维编织复合材料准静态压缩性质热氧老化降解机理有限元分析第72-84页
    5.1 不同老化温度均质模型第72-74页
    5.2 复合材料老化后压缩加载过程中应力及损伤分布第74-81页
        5.2.1 应力-应变响应第74-76页
        5.2.2 应力及损伤分布第76-81页
    5.3 热氧老化界面破坏对编织复合材料准静态压缩性能影响第81-83页
    5.4 本章小结第83-84页
第六章 基体氧化收缩对编织复合材料准静态压缩性质影响第84-103页
    6.1 热氧老化过程中基体收缩实验表征第84-90页
        6.1.1 白光干涉显微技术第84-85页
        6.1.2 试样表面处理及实验设计第85-86页
        6.1.3 热氧老化过程复合材料表面基体收缩定量表征第86-90页
    6.2 “基体收缩”二步法模型建立第90-92页
        6.2.1 收缩当量温差法第90-91页
        6.2.2 “基体收缩”二步法模拟方案第91-92页
    6.3 表面基体收缩对复合材料准静态压缩性质影响有限元分析第92-101页
        6.3.1 热氧老化所致编织材料表面基体收缩和界面破坏第92-95页
        6.3.2 编织复合材料热氧老化后准静态压缩响应第95-101页
    6.4 三维编织复合材料抗老化研究方案第101页
    6.5 本章小结第101-103页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第103-106页
    7.1 主要结论第103-105页
    7.2 研究展望第105-106页
参考文献第106-115页
致谢第115-117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第117页

论文共11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小说《下町火箭》日汉翻译实践报告
下一篇:基于格式塔知觉的上海交通大学校史馆展陈设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