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4-5页 |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1 绪论 | 第9-13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9-10页 |
1.3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0-11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3.3 对研究现状的评述 | 第11页 |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1-12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1-12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2页 |
1.5 创新点 | 第12-13页 |
2 微贷业务风险管理的基本理论依据 | 第13-17页 |
2.1 微贷业务风险及风险管理 | 第13页 |
2.2 微贷业务风险种类 | 第13-15页 |
2.3 微贷业务风险管理基本理论 | 第15-17页 |
2.3.1 信息不对称理论 | 第15页 |
2.3.2 信息甄别理论 | 第15-16页 |
2.3.3 基于社会资本的联保理论 | 第16-17页 |
3 铁岭银行调兵山支行微贷业务风险管理现状分析 | 第17-30页 |
3.1 铁岭银行调兵山支行及其微贷业务概况 | 第17-22页 |
3.1.1 调兵山支行及其微贷产品情况 | 第17-18页 |
3.1.2 铁岭银行调兵山支行微贷业务情况分析 | 第18-20页 |
3.1.3 Z-score评分模型下在违约分析 | 第20-22页 |
3.2 铁岭银行调兵山支行微贷业务风险管理现状 | 第22-24页 |
3.2.1 贷前调查阶段 | 第23页 |
3.2.2 贷中审批阶段 | 第23-24页 |
3.2.3 贷后管理阶段 | 第24页 |
3.3 铁岭银行调兵山支行微贷业务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 第24-28页 |
3.3.1 缺少风险管理的专业人才 | 第25页 |
3.3.2 缺乏科学的信用评级方法 | 第25-26页 |
3.3.3 审贷分离流于形式 | 第26页 |
3.3.4 贷后监管浮在表面 | 第26-28页 |
3.4 风险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28-30页 |
3.4.1 风险管理意识淡薄 | 第28页 |
3.4.2 信息不对称制约 | 第28-29页 |
3.4.3 内部审计缺乏实效性 | 第29页 |
3.4.4 信用评估技术落后 | 第29-30页 |
4 铁岭银行调兵山支行微贷业务风险管理的对策 | 第30-37页 |
4.1 加强人力资源建设 | 第30-32页 |
4.2 引入信用评级系统 | 第32-33页 |
4.3 落实审贷完全分离 | 第33-34页 |
4.4 强化贷后检查催收 | 第34-36页 |
4.4.1 贯彻执行贷后检查 | 第34-35页 |
4.4.2 组织逾期贷款催收 | 第35页 |
4.4.3 增强法律风险防范 | 第35-36页 |
4.5 创新风险分担机制 | 第36-37页 |
5 结论与展望 | 第37-38页 |
5.1 结论 | 第37页 |
5.2 展望 | 第37-38页 |
参考文献 | 第38-39页 |
作者简历 | 第39-41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