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5页 |
英文摘要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6页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2 课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3 现有研究的不足 | 第13页 |
1.3 课题的研究意义 | 第13页 |
1.4 课题的研究框架和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1.4.1 课题的研究框架 | 第13-14页 |
1.4.2 课题的研究方法 | 第14页 |
1.5 研究难点与创新点 | 第14-16页 |
1.5.1 研究难点 | 第14页 |
1.5.2 研究创新点 | 第14-16页 |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6-25页 |
2.1 微动画 | 第16-17页 |
2.1.1 微动画的定义 | 第16页 |
2.1.2 微动画的特点 | 第16-17页 |
2.2 自媒体 | 第17-19页 |
2.2.1 自媒体的涵义 | 第17-18页 |
2.2.2 自媒体的特点 | 第18-19页 |
2.3 自媒体微动画文化 | 第19-22页 |
2.3.1 自媒体微动画的界定 | 第19-20页 |
2.3.2 自媒体微动画文化 | 第20-21页 |
2.3.3 自媒体微动画文化的基本特征 | 第21-22页 |
2.4 文化责任 | 第22-25页 |
2.4.1 文化责任的内涵 | 第22页 |
2.4.2 微动画的文化责任 | 第22-23页 |
2.4.3 自媒体微动画文化责任 | 第23-25页 |
第3章 自媒体微动画实现文化传播的特性和优势 | 第25-35页 |
3.1 从传播过程看自媒体微动画实现文化传播的特征 | 第25-31页 |
3.1.1 夸张谐趣特征 | 第25-26页 |
3.1.2 简短轻松特征 | 第26-27页 |
3.1.3 以情动人特征 | 第27-28页 |
3.1.4 美观巧妙特征 | 第28-29页 |
3.1.5 即时互动特征 | 第29-30页 |
3.1.6 寓教于乐特征 | 第30-31页 |
3.2 从传播功能看自媒体微动画实现文化传播的优势 | 第31-35页 |
3.2.1 家国情怀的影像彰显优势 | 第31-32页 |
3.2.2 民族精神的媒介传播优势 | 第32-33页 |
3.2.3 审美悦智的精神感召优势 | 第33-35页 |
第4章 当前自媒体微动画文化责任的缺失 | 第35-40页 |
4.1 自媒体微动画在设计形式上的不足 | 第35-36页 |
4.1.1 克隆模仿导致个性缺失 | 第35页 |
4.1.2 哗众取宠导致美感不足 | 第35-36页 |
4.2 自媒体微动画在创作内容上的缺失 | 第36-37页 |
4.2.1 文化功能缺失——过于追求轰动效应 | 第36-37页 |
4.2.3 人文精神缺失——忽略人文主义关怀 | 第37页 |
4.3 自媒体微动画在价值引导上的失范 | 第37-40页 |
4.3.1 价值取向错位——迎合功利倾向 | 第37-38页 |
4.3.2 价值观念求异——文化表意浅显 | 第38-40页 |
第5章 自媒体微动画文化责任实现之途径思考 | 第40-49页 |
5.1 提升创作内涵——引领自媒体微动画健康发展 | 第40-42页 |
5.1.1 以文化价值驱动艺术性增强文化内涵 | 第40页 |
5.1.2 促进微动画“生活化”满足受众需求 | 第40-42页 |
5.2 丰富设计形式——提升自媒体微动画的审美 | 第42-46页 |
5.2.1 以艺术规律提升微动画的感染力和召唤力 | 第42页 |
5.2.2 以形式开放策略体现当代文化与审美范式 | 第42-44页 |
5.2.3 构建“绿色、精品”微动画 | 第44-46页 |
5.3 构建品牌系统运作意识 | 第46页 |
5.4 建立科学的自媒体微动画评价体系 | 第46-49页 |
5.4.1 凸显微动画优势 | 第46-47页 |
5.4.2 重视受众欣赏指数 | 第47页 |
5.4.3 正确看待观看量与转发量 | 第47-49页 |
第6章 结论 | 第49-51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49-50页 |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50-51页 |
致谢 | 第51-52页 |
注释 | 第52-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6页 |
附录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