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0页 |
1.1 引言 | 第10-12页 |
1.2 高强钢热冲压工艺介绍 | 第12-13页 |
1.3 热冲压有限元仿真研究 | 第13-18页 |
1.3.1 热冲压成形数值仿真模拟现状 | 第13-16页 |
1.3.2 热冲压相变模拟研究 | 第16-18页 |
1.4 选题意义及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第18-20页 |
1.4.1 选题意义 | 第18页 |
1.4.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8-20页 |
第2章 USIBOR1500高强度钢板材料性能试验研究 | 第20-32页 |
2.1 引言 | 第20页 |
2.2 常温下USIBOR1500高强钢材料性能 | 第20页 |
2.3 高温拉伸试验 | 第20-26页 |
2.3.1 高温拉伸试验方案设计 | 第21页 |
2.3.2 高温拉伸结果与分析 | 第21-26页 |
2.4 USIBOR1500钢热变形本构模型 | 第26-28页 |
2.4.1 低温变形本构模型 | 第26-27页 |
2.4.2 高温变形本构模型 | 第27-28页 |
2.5 USIBOR1500高强钢板的成形性能 | 第28-30页 |
2.5.1 室温成形性能 | 第28页 |
2.5.2 高温成形性能 | 第28-30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30-32页 |
第3章 USIBOR1500高强钢两段热成形有限元模拟 | 第32-42页 |
3.1 引言 | 第32页 |
3.2 汽车防撞梁热冲压成形有限元材料模型 | 第32-34页 |
3.2.1 几何模型及网格划分 | 第32-33页 |
3.2.2 USIBOR1500高强钢两段热冲压工艺设计 | 第33页 |
3.2.3 模拟过程描述 | 第33-34页 |
3.3 参数设置 | 第34-36页 |
3.3.1 板料参数设置 | 第34页 |
3.3.2 模具参数设置 | 第34-35页 |
3.3.3 参数设置 | 第35-36页 |
3.4 USIBOR1500高强钢两段热冲压成形模拟结果 | 第36-40页 |
3.4.1 USIBOR1500高强钢两段热冲压温度场分布 | 第36-37页 |
3.4.2 USIBOR1500高强钢两段热冲压应力场分布 | 第37-38页 |
3.4.3 USIBOR1500高强钢两段热冲压厚度分布 | 第38-39页 |
3.4.4 USIBOR1500高强钢两段热冲压FLD图 | 第39-40页 |
3.5 两段热冲压工艺1成形力和压边力确定 | 第40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0-42页 |
第4章 USIBOR1500高强钢直接热冲压有限元模拟 | 第42-52页 |
4.1 引言 | 第42页 |
4.2 直接热冲压工艺模拟方案 | 第42页 |
4.3 直接热冲压参数设置 | 第42-43页 |
4.3.1 边界条件设置 | 第42-43页 |
4.3.2 接触参数设置 | 第43页 |
4.4 直接热冲压成形工序1模拟结果 | 第43-45页 |
4.4.1 板料放置结束时温度场分布 | 第43-44页 |
4.4.2 板料放置结束时应力场分布 | 第44-45页 |
4.5 直接热成形工序2模拟结果 | 第45-50页 |
4.5.1 成形结束时成形零件温度场分布 | 第45-46页 |
4.5.2 成形结束时板料应力场分布 | 第46-47页 |
4.5.3 成形结束时成形零件厚度分布云图 | 第47-48页 |
4.5.4 直接热成形工序2成形后FLD图 | 第48-49页 |
4.5.5 直接热成形工序2成形结果曲线分析 | 第49-50页 |
4.6 压边力和冲压力的确定 | 第50-51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第5章 USIBOR1500高强钢热冲压过程相变及回弹研究 | 第52-63页 |
5.1 引言 | 第52页 |
5.2 USIBOR1500高强钢相变动力学理论研究 | 第52-57页 |
5.2.1 USIBOR1500高强钢相变平衡温度的计算 | 第52-53页 |
5.2.2 USIBOR1500冷却淬火阶段的相变动力学模型 | 第53-54页 |
5.2.3 USIBOR1500相变动力学曲线的预测结果 | 第54-56页 |
5.2.4 马氏体相变理论研究 | 第56-57页 |
5.3 工序3中热冲压相变模拟 | 第57-60页 |
5.3.1 淬火过程马氏体转变过程 | 第57-59页 |
5.3.2 保压淬火过程温度变化 | 第59页 |
5.3.3 保压淬火过程应力变化 | 第59-60页 |
5.4 工序4开模回弹分析 | 第60-62页 |
5.4.1 开模过程残余应力研究 | 第60-61页 |
5.4.2 回弹量分析 | 第61-62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第6章 USIBOR1500汽车防撞梁碰撞仿真模拟 | 第63-73页 |
6.1 引言 | 第63页 |
6.2 碰撞模型及参数设置 | 第63-64页 |
6.2.1 接触设置 | 第64页 |
6.2.2 约束条件 | 第64页 |
6.2.3 碰撞仿真方案设计 | 第64页 |
6.3 防撞梁碰撞性能评价标准 | 第64-65页 |
6.3.1 车门内板的侵入速度和距离 | 第64页 |
6.3.2 车门与冲击面的冲击力 | 第64-65页 |
6.3.3 防撞梁的吸能特性 | 第65页 |
6.4 模拟结果与分析 | 第65-72页 |
6.4.1 方案1仿真结果 | 第65-67页 |
6.4.2 试验2仿真结果 | 第67-69页 |
6.4.3 方案3仿真结果 | 第69-72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72-73页 |
结论 | 第73-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79页 |
致谢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