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绪论 | 第11-22页 |
一、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 第11-13页 |
(一)选题缘由 | 第11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1-13页 |
二、文献综述 | 第13-20页 |
(一)国内相关研究 | 第13-17页 |
(二)国外相关研究 | 第17-20页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20页 |
(一)研究思路 | 第20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20页 |
四、拟创新之处 | 第20-22页 |
第一章 当代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载体的内涵与特点 | 第22-29页 |
一、相关概念的内涵 | 第22-26页 |
(一)民族 | 第22-23页 |
(二)民族团结教育 | 第23-24页 |
(三)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 | 第24-25页 |
(四)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载体 | 第25-26页 |
二、当代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载体的特点 | 第26-29页 |
(一)承载性 | 第26-27页 |
(二)时代性 | 第27页 |
(三)特殊性 | 第27-28页 |
(四)实践性 | 第28-29页 |
第二章 当代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载体的类型与功能 | 第29-36页 |
一、当代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载体的类型 | 第29-33页 |
(一)课程载体 | 第29-30页 |
(二)活动载体 | 第30-31页 |
(三)管理载体 | 第31-32页 |
(四)传媒载体 | 第32页 |
(五)文化载体 | 第32-33页 |
二、当代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载体的功能 | 第33-36页 |
(一)纽带功能 | 第34页 |
(二)反馈功能 | 第34页 |
(三)强化功能 | 第34-35页 |
(四)渗透功能 | 第35-36页 |
第三章 当代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载体运用的现状及成因 | 第36-45页 |
一、当代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载体运用取得的成绩 | 第36-38页 |
(一)进一步推进了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载体形式的多样化 | 第36-37页 |
(二)扩大了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的教育工作者队伍 | 第37页 |
(三)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载体的运用发挥了一定作用 | 第37-38页 |
(四)形成了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载体运用的浓厚氛围 | 第38页 |
二、当代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载体运用存在的问题 | 第38-42页 |
(一)载体的运用缺乏针对性 | 第38-39页 |
(二)教育者运用载体的能力亟待提升 | 第39-40页 |
(三)教育载体之间联系不够密切 | 第40-41页 |
(四)教育载体使用的环境支持力度不够 | 第41-42页 |
三、当代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载体运用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 第42-45页 |
(一)载体的运用还缺乏足够的重视 | 第42-43页 |
(二)载体的运用缺乏相应的物质投入 | 第43页 |
(三)教育者缺乏科学运用载体的较强能力 | 第43-44页 |
(四)载体的运用缺乏理论研究的深度跟进 | 第44-45页 |
第四章 当代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载体运用的优化路径 | 第45-55页 |
一、教育者对民族团结教育载体运用能力的优化 | 第45-47页 |
(一)完善教育主体意识提升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载体使用率 | 第45-46页 |
(二)提高教育者的素质保障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载体有效运用 | 第46-47页 |
(三)提高教育者利用与创新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载体运用的能力 | 第47页 |
二、民族团结教育载体运用环境的优化 | 第47-50页 |
(一)优化经济环境为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载体运用提供物质保障 | 第47-48页 |
(二)优化社会环境为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载体运用提供社会保障 | 第48-49页 |
(三)优化文化环境为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载体运用提供智力支持 | 第49页 |
(四)优化网络环境为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载体运用提供现代手段 | 第49-50页 |
三、民族团结教育载体运用方式的优化 | 第50-53页 |
(一)确立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载体运用的一般原则 | 第50-51页 |
(二)根据特定对象有针对性的选择和运用载体 | 第51-53页 |
四、民族团结教育载体运用关系的优化 | 第53-55页 |
(一)综合运用民族团结教育载体提升载体组合功能 | 第53页 |
(二)管理载体与活动载体结合运用发挥功能互补 | 第53-54页 |
(三)各形式传媒载体整合运用发挥传媒载体内部综合效应 | 第54-55页 |
结语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9页 |
致谢 | 第59-60页 |
附录: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