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矿业工程论文--矿山压力与支护论文--矿山压力与岩层移动论文--冲击地压论文

煤岩能量特征与冲击地压强度关系研究

致谢第5-6页
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8页
1 绪论第12-27页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第12-14页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第14-24页
        1.2.1 冲击地压机理研究现状第14-16页
        1.2.2 冲击地压能量研究现状第16-22页
        1.2.3 冲击地压防治研究现状第22-24页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第24-27页
2 冲击地压能量来源研究第27-43页
    2.1 地质动力条件及能量研究第27-28页
        2.1.1 地质构造第27页
        2.1.2 新构造运动第27-28页
        2.1.3 现代构造应力及能量研究第28页
    2.2 采动条件下能量来源第28-36页
        2.2.1 采动应力特征研究第28-30页
        2.2.2 围岩变形破坏特征研究第30-33页
        2.2.3 覆岩运动规律研究第33-36页
    2.3 煤岩体破坏能量特征研究第36-42页
        2.3.1 冲击地压机理分析第36-37页
        2.3.2 煤岩体破坏过程中能量分析第37-38页
        2.3.3 煤体损伤耗散能分析第38-42页
    2.4 本章小结第42-43页
3 地质动力条件下原岩能量分析第43-73页
    3.1 区域构造特征及能量场特征第43-46页
        3.1.1 煤田区域构造及其活动性特征第43-44页
        3.1.2 构造应力场与能量场特征第44-46页
    3.2 井田位置与构造概况第46-52页
        3.2.1 井田位置及交通第46-47页
        3.2.2 煤系地层及顶底板岩性第47-50页
        3.2.3 井田地质构造特征第50-52页
    3.3 构造形式划分及其考察测定第52-65页
        3.3.1 京西地区断块划分第52-60页
        3.3.2 井田构造特征实地考察第60-63页
        3.3.3 活动断裂对原岩能量积聚的影响第63-65页
    3.4 自然条件下原岩能量区划分第65-71页
        3.4.1 井田地应力分布规律第65-66页
        3.4.2 自然条件下原岩应力计算及划分第66-68页
        3.4.3 能量密度计算及能量区图形输出第68-69页
        3.4.4 原岩能量区划分及其对冲击地压影响分析第69-71页
    3.5 本章小结第71-73页
4 开采条件下采动能量分析第73-104页
    4.1 三槽原岩能量积聚区采动能量密度分析第73-85页
        4.1.1 三槽西五壁工作面概况第73页
        4.1.2 三槽西五壁模型建立第73-74页
        4.1.3 三槽西五壁采动能量密度分析第74-85页
    4.2 二槽原岩能量积聚区采动能量密度分析第85-97页
        4.2.1 二槽东二壁工作面概况第85页
        4.2.2 二槽东二壁模型建立第85-86页
        4.2.3 二槽东二壁采动能量分析第86-97页
    4.3 煤岩体能量特征与冲击地压强度关系第97-103页
        4.3.1 冲击地压强度分类第97-98页
        4.3.2 原岩能量特征与冲击地压强度关系第98-99页
        4.3.3 采动条件下煤岩体能量特征与冲击地压强度关系第99-102页
        4.3.4 冲击地压分等级防治技术措施第102-103页
    4.4 本章小结第103-104页
5 冲击地压防治技术体系及钻孔卸压参数优化第104-122页
    5.1 冲击地压防治技术体系第104-109页
        5.1.1 冲击地压的基本原理和措施第104-105页
        5.1.2 冲击地压区域性预测第105页
        5.1.3 冲击地压监测预警技术第105-108页
        5.1.4 冲击地压防治及防护技术第108-109页
    5.2 钻孔卸压参数优化第109-121页
        5.2.1 光纤监测简介及工作原理第109-111页
        5.2.2 工程背景第111-112页
        5.2.3 分布式光纤监测方案第112-116页
        5.2.4 监测数据分析第116-121页
    5.3 本章小结第121-122页
6 结论与展望第122-124页
    6.1 结论第122-123页
    6.2 创新点第123页
    6.3 展望第123-124页
参考文献第124-133页
作者简历第133-134页
学位论文数据集第134-135页
附表第135页

论文共13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煤岩图像的准废弃露天矿多目标管理研究
下一篇:基于直觉模糊信息的矿井生产安全评价模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