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0-22页 |
1.1 天然糖苷类化合物的研究 | 第10-11页 |
1.1.1 天然糖苷类化合物的研究意义 | 第10页 |
1.1.2 糖苷酶的研究进展 | 第10-11页 |
1.1.3 糖苷酶在天然糖苷类化合物改造中的应用 | 第11页 |
1.2 芦丁、异槲皮苷及芦丁-α-鼠李糖苷酶的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2.1 芦丁、异槲皮苷的来源及理化性质 | 第11-12页 |
1.2.2 芦丁、异槲皮苷的化学结构及药效作用 | 第12-13页 |
1.2.2.1 芦丁、异槲皮苷的化学结构 | 第12-13页 |
1.2.2.2 芦丁、异槲皮苷的药效作用 | 第13页 |
1.2.3 芦丁-α-鼠李糖苷酶水解芦丁生成异槲皮苷的化学反应 | 第13页 |
1.3 人参皂苷Re、Rg_1的研究现状 | 第13-18页 |
1.3.1 人参皂苷的来源及理化性 | 第14-15页 |
1.3.1.1 人参皂苷的来源 | 第14-15页 |
1.3.1.2 人参皂苷的理化性质 | 第15页 |
1.3.2 人参皂苷Re、Rg_1的化学结构 | 第15-16页 |
1.3.3 人参皂苷Re、Rg_1的药效作用 | 第16-17页 |
1.3.3.1 人参皂苷Re的药理作用 | 第16-17页 |
1.3.3.2 人参皂苷Rg_1的药理作用 | 第17页 |
1.3.4 人参皂苷-α-鼠李糖苷酶水解人参皂苷Re生成Rg1的化学反应 | 第17-18页 |
1.4 淫羊藿苷及淫羊藿苷糖苷酶的研究现状 | 第18-20页 |
1.4.1 淫羊藿苷的来源及理化性质 | 第18页 |
1.4.2 淫羊藿苷的化学结构 | 第18-19页 |
1.4.3 淫羊藿苷的药效作用 | 第19页 |
1.4.3.1 对心脑血管系统的作用 | 第19页 |
1.4.3.2 抗衰老作用 | 第19页 |
1.4.3.3 抗肿瘤作用 | 第19页 |
1.4.4 淫羊藿苷糖苷酶水解淫羊藿苷的化学反应 | 第19-20页 |
1.5 天然糖苷类化合物结构改造方面的研究进展 | 第20页 |
1.6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0-22页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22-35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22-24页 |
2.1.1 菌种 | 第22页 |
2.1.2 试剂与仪器 | 第22-24页 |
2.1.2.1 试剂 | 第22-23页 |
2.1.2.2 仪器 | 第23-24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4-35页 |
2.2.1 菌种的液体培养 | 第24-27页 |
2.2.1.1 芦丁液体发酵培养基的制备 | 第24页 |
2.2.1.2 芦丁-α-鼠李糖苷酶发酵方法与粗酶液提取 | 第24页 |
2.2.1.3 芦丁-α-鼠李糖苷酶酶活力的测定方法 | 第24-25页 |
2.2.1.4 人参皂苷-α-鼠李糖苷酶液体发酵培养基的制备 | 第25页 |
2.2.1.5 人参皂苷-α-鼠李糖苷酶的发酵方法与粗酶液提取 | 第25页 |
2.2.1.6 人参皂苷-α-鼠李糖苷酶酶活力的测定方法 | 第25-26页 |
2.2.1.7 淫羊藿液体发酵培养基的制备 | 第26页 |
2.2.1.8 淫羊藿苷糖苷酶的发酵方法与粗酶液提取 | 第26页 |
2.2.1.9 淫羊藿苷糖苷酶酶活力测定方法 | 第26-27页 |
2.2.2 薄层层析法(TLC)分离样品 | 第27页 |
2.2.2.1 薄层层析的操作 | 第27页 |
2.2.3 芦丁-α-鼠李糖苷酶、人参皂苷-α-鼠李糖苷酶及淫羊藿苷糖苷酶的提纯分离 | 第27-28页 |
2.2.3.1 离子交换层析纯化粗酶液 | 第27-28页 |
2.2.4 SDS-PAGE测定芦丁-α-鼠李糖苷酶、人参皂苷-α-鼠李糖苷酶及淫羊藿苷糖苷酶的蛋白的分子量 | 第28-31页 |
2.2.5 芦丁-α-鼠李糖苷酶、人参皂苷-α-鼠李糖苷酶及淫羊藿苷糖苷酶的酶性质研究 | 第31-32页 |
2.2.6 芦丁-α-鼠李糖苷酶、人参皂苷-α-鼠李糖苷酶及淫羊藿苷糖苷酶反应特性的研究 | 第32-35页 |
2.2.6.1 芦丁-α-鼠李糖苷酶、人参皂苷-α-鼠李糖苷酶及淫羊藿苷糖苷酶对黄酮类物质的反应特性的研究 | 第32页 |
2.2.6.2 芦丁-α-鼠李糖苷酶、人参皂苷-α-鼠李糖苷酶及淫羊藿苷糖苷酶对皂苷类物质的反应特性的研究 | 第32页 |
2.2.6.3 以对硝基酚-β-(α)-D-半乳糖苷(pNPGAL)、对硝基酚-β(α)-D-葡萄糖苷(pNPGLU)、对硝基酚-α-鼠李糖苷(pNPR)为底物测定酶反应专一性 | 第32-34页 |
2.2.6.4 芦丁-α-鼠李糖苷酶、人参皂苷-α-鼠李糖苷酶及淫羊藿苷糖苷酶的淀粉酶活力的测定 | 第34-35页 |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 | 第35-70页 |
3.1 芦丁-α-鼠李糖苷酶的分离纯化及分子量测定 | 第35-38页 |
3.1.1 芦丁-α-鼠李糖苷酶的制备及提纯 | 第35-37页 |
3.1.2 芦丁-α-鼠李糖苷酶的纯度检测及分子量测定 | 第37-38页 |
3.2 芦丁-α-鼠李糖苷酶性质的研究 | 第38-42页 |
3.2.1 酶反应的最适pH值 | 第38页 |
3.2.2 酶的pH稳定性 | 第38-39页 |
3.2.3 酶反应的最适温度 | 第39-40页 |
3.2.4 酶的温度稳定性 | 第40页 |
3.2.5 金属离子对芦丁-α-鼠李糖苷酶的影响 | 第40-41页 |
3.2.6 芦丁-α-鼠李糖苷酶的米氏常数 | 第41-42页 |
3.3 芦丁-α-鼠李糖苷酶反应特异性的研究 | 第42-47页 |
3.3.1 芦丁-α-鼠李糖苷酶与黄酮类底物反应 | 第42-44页 |
3.3.2 芦丁-α-鼠李糖苷酶与皂苷类物质的反应 | 第44-45页 |
3.3.3 提纯酶的pNP-β-D-GAL、pNP-α-D-GAL、pNP-β-D-GLU、pNP-α-D-GLU、pNPR酶活性检测 | 第45-46页 |
3.3.4 芦丁-α-鼠李糖苷酶的淀粉酶活力的测定 | 第46-47页 |
3.4 人参皂苷-α-鼠李糖苷酶的分离纯化及分子量测定 | 第47-50页 |
3.4.1 人参皂苷-α-鼠李糖苷酶的制备及提纯 | 第47-48页 |
3.4.2 人参皂苷-α-鼠李糖苷酶的纯度检测及分子量测定 | 第48-50页 |
3.5 人参皂苷-α-鼠李糖苷酶的酶性质研究 | 第50-54页 |
3.5.1 酶反应的最适pH值 | 第50页 |
3.5.2 酶的pH稳定性 | 第50-51页 |
3.5.3 酶反应的最适温度 | 第51-52页 |
3.5.4 酶的温度稳定性 | 第52页 |
3.5.5 金属离子对人参皂苷-α-鼠李糖苷酶的影响 | 第52-53页 |
3.5.6 人参皂苷-α-鼠李糖苷酶的米氏常数 | 第53-54页 |
3.6 人参皂苷-α-鼠李糖苷酶的酶反应特异性的研究 | 第54-57页 |
3.6.1 人参皂苷-α-鼠李糖苷酶与黄酮类物质的反应 | 第54-55页 |
3.6.2 人参皂苷-α-鼠李糖苷酶与皂苷类物质的反应 | 第55-56页 |
3.6.3 提纯酶的pNP-β-D-GAL、pNP-α-D-GAL、pNP-β-D-GLU、pNP-α-D-GLU、pNPR酶活性检测 | 第56-57页 |
3.6.4 淀粉酶活力的测定 | 第57页 |
3.7 淫羊藿苷糖苷酶的分离纯化及分子量测定 | 第57-60页 |
3.7.1 淫羊藿苷糖苷酶的制备及提纯 | 第57-59页 |
3.7.2 淫羊藿苷糖苷酶的纯度检测及分子量测定 | 第59-60页 |
3.8 淫羊藿苷糖苷酶的酶性质研究 | 第60-64页 |
3.8.1 酶反应的最适pH值 | 第60-61页 |
3.8.2 酶的pH稳定性 | 第61页 |
3.8.3 酶反应的最适温度 | 第61-62页 |
3.8.4 酶的温度稳定性 | 第62页 |
3.8.5 金属离子对淫羊藿苷糖苷酶的影响 | 第62-63页 |
3.8.6 淫羊藿苷糖苷酶的米氏常数 | 第63-64页 |
3.9 淫羊藿苷糖苷酶的酶反应特异性的研究 | 第64-68页 |
3.9.1 淫羊藿苷与黄酮类物质的反应 | 第64-66页 |
3.9.2 淫羊藿苷糖苷酶与皂苷类物质的反应 | 第66-67页 |
3.9.3 提纯酶的pNP-β-D-GAL、pNP-α-D-GAL、pNP-β-D-GLU、pNP-α-D-GLU、pNPR酶活性检测 | 第67-68页 |
3.9.4 淀粉酶活力的测定 | 第68页 |
3.10 三种酶反应特异性的综合讨论 | 第68-70页 |
第四章 结论 | 第70-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5页 |
致谢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