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福陵造园特点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18页 |
1.1 研究的目的、意义与内容 | 第12-13页 |
1.1.1 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12-13页 |
1.1.2 研究的对象与内容 | 第13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2.1 对于皇陵的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2.2 对于福陵的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3 研究方法和研究框架 | 第15-18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5-17页 |
1.3.2 论文研究基本框架 | 第17-18页 |
第二章 清福陵的建设 | 第18-26页 |
2.1 清福陵建设背景 | 第18-19页 |
2.2 清福陵建造历程 | 第19-21页 |
2.3 清福陵在清帝陵体系中的地位 | 第21-22页 |
2.4 满族丧葬习俗 | 第22-26页 |
2.4.1 满族的丧葬形式源流 | 第22-24页 |
2.4.2 满族的其他丧葬习俗 | 第24-26页 |
第三章 清福陵选址特点——满汉融合的皇陵选址 | 第26-46页 |
3.1 融合汉文化风水的选址理念 | 第26-33页 |
3.1.1 关内明清皇陵的典型风水格局 | 第26-29页 |
3.1.2 清福陵的风水格局 | 第29-31页 |
3.1.3 清福陵风水格局的成因 | 第31-33页 |
3.2 延续满族居高为尊的择址思想 | 第33-39页 |
3.2.1 沈阳城的地形地貌特点 | 第33-34页 |
3.2.2 建立在地理褶皱上的清福陵 | 第34-35页 |
3.2.3 形成居高建陵的原因 | 第35-39页 |
3.3 具有北方民族特点的独立成陵 | 第39-44页 |
3.3.1 关内明清皇陵组群式布局 | 第39-40页 |
3.3.2 清福陵独立成陵 | 第40-41页 |
3.3.3 形成其独立成陵的原因 | 第41-44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4-46页 |
第四章 清福陵的造园要素特点 | 第46-80页 |
4.1 清福陵的山水景观 | 第46-48页 |
4.1.1 关内明清皇陵的山水构成 | 第46页 |
4.1.2 福陵“川萦山拱”的山水构成 | 第46-48页 |
4.2 清福陵的建筑 | 第48-56页 |
4.2.1 主体建筑形式上喜用阁楼式建筑 | 第48-50页 |
4.2.2 附属建筑组合呈不规则对称布局 | 第50-51页 |
4.2.3 其他建筑 | 第51-56页 |
4.3 清福陵的小品景观 | 第56-68页 |
4.3.1 皇陵祭祀要素类小品 | 第56-63页 |
4.3.2 其他小品景观 | 第63-68页 |
4.4 清福陵的植物景观 | 第68-74页 |
4.4.1 沈阳地区植物种类及分布 | 第68-69页 |
4.4.2 福陵的植物种类及数量 | 第69-70页 |
4.4.3 多样的植物分布形式 | 第70-73页 |
4.4.4 陵园植物的作用与意义 | 第73-74页 |
4.5 清福陵的园路园桥景观 | 第74-77页 |
4.5.1 形式多变的园路 | 第74-76页 |
4.5.2 融合建造功能与景观艺术的园桥 | 第76-77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77-80页 |
第五章 清福陵的造园手法特点 | 第80-118页 |
5.1 清福陵景观构架 | 第80-98页 |
5.1.1 清福陵的平面组织 | 第80-88页 |
5.1.2 依山就势的竖向处理 | 第88-92页 |
5.1.3 引导游线的景观中轴与弱化的横轴 | 第92-98页 |
5.2 清福陵各主要景观节点的造园手法 | 第98-111页 |
5.2.1 梯形主入口空间与线性次入口空间 | 第98-99页 |
5.2.2 引导暗示谒陵路径的前导区 | 第99-101页 |
5.2.3 主体祭祀区 | 第101-107页 |
5.2.4 局促的隆恩殿殿后区与洗练的月牙城 | 第107-110页 |
5.2.5 宝城宝顶区 | 第110-111页 |
5.3 清福陵的取景手法 | 第111-116页 |
5.3.1 多用对景手法 | 第111-114页 |
5.3.2 善用借景手法 | 第114页 |
5.3.3 惯用门洞框景手法 | 第114-115页 |
5.3.4 巧用陵松夹景手法 | 第115-116页 |
5.3.5 局部应用点景手法 | 第116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16-118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18-120页 |
6.1 结论 | 第118-119页 |
6.2 创新点 | 第119页 |
6.3 不足与展望 | 第119-120页 |
参考文献 | 第120-124页 |
作者简介 | 第124-126页 |
致谢 | 第12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