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英文摘要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9-21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1页 |
1.2 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1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7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1.3.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第17页 |
1.4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第17-20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8页 |
1.4.3 技术路线 | 第18-20页 |
1.5 研究的创新点 | 第20-21页 |
2 城市社会—经济—环境复合系统协调发展相关理论 | 第21-33页 |
2.1 城市社会—经济—环境复合系统协调发展的基本概念 | 第21-27页 |
2.1.1 城市社会、经济、环境系统及复合系统分析 | 第21-25页 |
2.1.2 城市社会—经济—环境复合系统协调发展的基本概念与内涵 | 第25-27页 |
2.1.3 城市社会—经济—环境复合系统协调发展的重大意义 | 第27页 |
2.2 城市社会—经济—环境复合系统协调发展理论基础 | 第27-31页 |
2.2.1 系统论 | 第27-28页 |
2.2.2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28-29页 |
2.2.3 协调发展理论 | 第29页 |
2.2.4 生态经济学理论 | 第29-30页 |
2.2.5 环境承载力理论 | 第30-31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31-33页 |
3 城市社会—经济—环境复合系统协调发展综合评价 | 第33-53页 |
3.1 城市社会—经济—环境复合系统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33-44页 |
3.1.1 评价指标选取的原则 | 第33页 |
3.1.2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33-44页 |
3.2 城市社会—经济—环境复合系统协调发展评价模型的构建 | 第44-49页 |
3.2.1 模型概述及选择 | 第44-45页 |
3.2.2 城市社会—经济—环境复合系统协调发展评价模型的构建 | 第45-48页 |
3.2.3 模型评价目标分析 | 第48-49页 |
3.3 评价指标目标值及权重的确定方法 | 第49-51页 |
3.3.1 评价指标目标值的确定方法 | 第49页 |
3.3.2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方法 | 第49-51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1-53页 |
4 城市社会—经济—环境复合系统协调发展实证研究 | 第53-107页 |
4.1 样本城市的选择及数据的搜集、整理 | 第53-55页 |
4.1.1 样本城市的选择 | 第53-55页 |
4.1.2 数据的搜集及整理 | 第55页 |
4.2 评价指标目标值及权重的确定 | 第55-74页 |
4.2.1 评价指标目标值的确定 | 第55-72页 |
4.2.2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72-74页 |
4.3 河南省各城市子系统及复合系统发展水平评价 | 第74-87页 |
4.3.1 社会子系统发展水平评价 | 第74-77页 |
4.3.2 经济子系统发展水平评价 | 第77-80页 |
4.3.3 环境子系统发展水平评价 | 第80-83页 |
4.3.4 社会—经济—环境复合系统综合发展水平评价 | 第83-87页 |
4.4 河南省各城市复合系统协调发展水平评价结果与分析 | 第87-106页 |
4.4.1 河南省各城市复合系统协调发展水平评价结果 | 第87-94页 |
4.4.2 河南省各城市复合系统协调发展水平时序分析 | 第94页 |
4.4.3 河南省各城市复合系统协调发展水平空间格局分析 | 第94-99页 |
4.4.4 河南省各城市复合系统协调发展水平成因分析 | 第99-106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106-107页 |
5 河南省各城市社会—经济—环境复合系统协调发展对策研究 | 第107-119页 |
5.1 对策提出的思路 | 第107-109页 |
5.2 各子系统发展对策研究 | 第109-113页 |
5.2.1 发展循环经济,转变经济增长模式 | 第109-110页 |
5.2.2 优化产业结构,提升经济发展水平 | 第110-111页 |
5.2.3 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构建和谐社会 | 第111-112页 |
5.2.4 加大环保投入力度,加强生态环境建设 | 第112-113页 |
5.3 各市对策研究 | 第113-118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18-119页 |
6 结论及展望 | 第119-121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119-120页 |
6.2 研究展望 | 第120-121页 |
致谢 | 第121-123页 |
参考文献 | 第123-131页 |
附录 | 第131页 |
A.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3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