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31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1-14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2-14页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4-25页 |
1.2.1 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 第14-19页 |
1.2.2 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 第19-25页 |
1.2.3 综合评述 | 第25页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25-29页 |
1.3.1 主要内容 | 第25-26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26-28页 |
1.3.3 技术路线 | 第28-29页 |
1.3.4 创新点 | 第29页 |
1.4 本章小结 | 第29-31页 |
第二章 科技社团承接政府职能可行性评估的理论基础 | 第31-41页 |
2.1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第31-34页 |
2.1.1 科技社团 | 第31页 |
2.1.2 政府职能 | 第31-32页 |
2.1.3 科技社团承接政府职能相关理论 | 第32-34页 |
2.2 科技社团在承接政府职能中的功能定位 | 第34-35页 |
2.3 科技社团承接政府职能的可行性 | 第35-37页 |
2.4 构建科技社团承接政府职能可行性评估体系的必要性 | 第37-39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9-41页 |
第三章 科技社团承接政府职能可行性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 第41-51页 |
3.1 指标体系原则构建 | 第41-42页 |
3.2 科技社团承接政府职能可行性评估指标体系 | 第42-51页 |
3.2.1 构建流程 | 第42页 |
3.2.2 指标初选 | 第42-45页 |
3.2.3 指标的量化判断及最终确定 | 第45-47页 |
3.2.4 各项指标的概念描述及说明 | 第47-51页 |
第四章 科技社团承接政府职能可行性评估模型构建 | 第51-61页 |
4.1 评估指标权重确定 | 第51-55页 |
4.1.1 层次分析法概述 | 第51页 |
4.1.2 运用层次分析法的步骤 | 第51-53页 |
4.1.3 指标权重的确定过程 | 第53-55页 |
4.2 评估模型的构建 | 第55-57页 |
4.2.1 模糊综合评估法概述 | 第55-56页 |
4.2.2 评估模型构建过程 | 第56-57页 |
4.3 评估流程及保障制度 | 第57-61页 |
4.3.1 科技社团承接政府职能可行性评估一般流程 | 第57-58页 |
4.3.2 科技社团承接政府职能可行性评估保障制度 | 第58-61页 |
第五章 科技社团承接政府职能可行性评估的实证分析 | 第61-75页 |
5.1 科技社团承接政府职能现状分析 | 第61-65页 |
5.1.1 山东省科技社团开展承接政府转移职能的基本状况 | 第61-62页 |
5.1.2 科技社团开展承接政府职能的调查分析 | 第62-65页 |
5.2 实证评估 | 第65-70页 |
5.2.1 实证评估过程 | 第65-69页 |
5.2.2 评估结果分析 | 第69-70页 |
5.3 典型案例分析 | 第70-75页 |
5.3.1 评估对象及项目介绍 | 第70-71页 |
5.3.2 评估工作流程 | 第71-73页 |
5.3.3 项目工作简介及结果评价 | 第73-75页 |
第六章 促进我国科技社团承接政府职能的对策建议 | 第75-81页 |
6.1 建立健全支持科技团体承接政府职能的政策体系 | 第75页 |
6.2 着力提升科技社团自身发展能力 | 第75-77页 |
6.2.1 明确准入条件,积极引导 | 第75-76页 |
6.2.2 实施“以奖代补”,差异化扶持 | 第76页 |
6.2.3 加强队伍建设,提升科技社团“软实力” | 第76-77页 |
6.2.4 打造服务品牌,提升社会公信力 | 第77页 |
6.3 进一步加大工作推动力度 | 第77-79页 |
6.3.1 建立沟通机制,加快信息化平台建设 | 第77-78页 |
6.3.2 积极开展评估,做好过渡工作 | 第78页 |
6.3.3 探索适宜路径,制定行为规范 | 第78-79页 |
6.4 进一步强化保障和监督措施 | 第79-81页 |
6.4.1 建立保障机制,优化政策环境 | 第79页 |
6.4.2 建立考核体系,完善监督措施 | 第79-81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1-83页 |
7.1 研究结论 | 第81页 |
7.2 研究不足与未来展望 | 第81-83页 |
参考文献 | 第83-87页 |
致谢 | 第87-89页 |
附录 | 第89-9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