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地农民群体性维权行动的生成机制研究
内容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9-19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9-10页 |
二、研究现状及局限 | 第10-14页 |
(一)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二)现有研究局限 | 第13-14页 |
三、可能存在的创新点 | 第14-15页 |
(一)社会运动经典理论的分析运用 | 第14页 |
(二)“生成机制模型”搭建 | 第14-15页 |
四、核心概念界定 | 第15-17页 |
(一)失地农民 | 第15页 |
(二)群体性维权行动 | 第15-17页 |
五、研究方法与论文框架 | 第17-19页 |
(一)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二)分析框架 | 第18-19页 |
第二章 社会运动理论基础与生成机制模型构建 | 第19-33页 |
第一节 斯梅尔塞加值理论概述与反思运用 | 第19-22页 |
一、斯梅尔塞的加值理论的概述 | 第20-21页 |
二、对加值理论的反思与应用 | 第21-22页 |
第二节 奥尔森的搭便车理论及其批判 | 第22-29页 |
一、奥尔森的搭便车理论 | 第22-26页 |
二、对奥尔森搭便车理论的批判与回应 | 第26-28页 |
三、对奥尔森搭便车理论的反思 | 第28-29页 |
第三节 失地农民群体性维权行动生成机制分析模型 | 第29-33页 |
一、宏观:失地农民群体性维权行动的社会环境 | 第30-31页 |
二、中观:失地农民群体性维权行动的行动组织 | 第31-32页 |
三、微观:失地农民群体性维权行动的社会心理 | 第32-33页 |
第三章 失地农民群体性维权行动的生成机制分析 | 第33-44页 |
第一节 宏观的社会结构基础 | 第33-38页 |
一、结构性诱因 | 第33-36页 |
二、结构性怨恨 | 第36-38页 |
第二节 行动形成的中观组织要件 | 第38-41页 |
一、一般化信念 | 第39页 |
二、有效的草根动员 | 第39-40页 |
三、触发性事件的存在 | 第40-41页 |
第三节 微观层面的社会心理要素 | 第41-44页 |
一、非零和性的诉求目的 | 第41-42页 |
二、熟人社会的多次博弈 | 第42-44页 |
第四章 结论 | 第44-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50页 |
致谢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