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机械、仪表工业论文--仪器、仪表论文--光学仪器论文

基于光纤光栅传感器的动车组结构疲劳预测技术研究

摘要第2-3页
Abstract第3页
第一章 绪论第9-13页
    1.1 论文选题背景与选题意义第9-10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0-12页
        1.2.1 列车结构疲劳强度的研究现状第10-11页
        1.2.2 光纤光栅传感器健康监测应用现状第11-12页
    1.3 论文内容第12-13页
第二章 光纤光栅传感器检测原理第13-20页
    2.1 光纤传感器基本原理第13-14页
        2.1.1 光纤传感器传光原理和光敏性第13页
        2.1.2 光栅的写入第13-14页
    2.2 光纤光栅应变传感特性分析第14-17页
        2.2.1 均匀轴向应力作用下光纤光栅传感模型第14-16页
        2.2.2 均匀横向应力作用下光纤光栅传感模型第16页
        2.2.3 任意正应力作用下光纤光栅传感器第16-17页
    2.3 光纤光栅温度传感特性分析第17页
    2.4 光纤光栅传感器在应变监测中的温度补偿技术第17-19页
    本章小结第19-20页
第三章 光纤光栅应变监测系统设计第20-31页
    3.1 系统整体框架第20-21页
    3.2 光纤光栅复用技术第21-23页
        3.2.1 波分复用技术第21-22页
        3.2.2 时分复用技术第22页
        3.2.3 空分复用技术第22页
        3.2.4 混合复用技术第22-23页
    3.3 光纤光栅解调技术第23-24页
    3.4 应变监测系统设计第24-29页
        3.4.1 光纤光栅传感器的选择第24-25页
        3.4.2 光纤光栅解调仪的选择第25-27页
        3.4.3 工控机的选择第27-28页
        3.4.4 数据处理软件第28页
        3.4.5 应变监测的整体结构第28-29页
    3.5 Access数据库设计第29-30页
    本章小结第30-31页
第四章 疲劳预测软件设计第31-50页
    4.1 疲劳预测程序整体设计第31-34页
    4.2 测试数据载入第34-35页
        4.2.1 数据库访问方式第34页
        4.2.2 LabSQL与Access数据库连接第34-35页
        4.2.3 数据载入第35页
    4.3 应力数据预处理技术第35-40页
        4.3.1 温度补偿第35页
        4.3.2 应变信号转换为应力信号第35-36页
        4.3.3 去除异常信号第36-37页
        4.3.4 滤波处理第37页
        4.3.5 应力时间历程峰谷值检测第37-39页
        4.3.6 雨流计数法第39-40页
    4.4 材料的疲劳性能第40-46页
        4.4.1 材料的强度-寿命曲线第40-41页
        4.4.2 影响焊接结构疲劳强度的因素第41-43页
        4.4.3 焊接结构的材料S-N曲线第43-44页
        4.4.4 材料S-N曲线在LabVIEW中的实现第44-46页
    4.5 焊接结构疲劳寿命预测第46-49页
        4.5.1 名义应力法第46-47页
        4.5.2 热点应力法第47页
        4.5.3 线性疲劳累积损伤理论第47-48页
        4.5.4 累积损伤计算在LabVIEW中的实现第48-49页
    本章小结第49-50页
第五章 动车组设备舱支架的疲劳预测第50-64页
    5.1 设备船支架裂纹位置第50-51页
    5.2 设备舱支架的应力监测第51-57页
        5.2.1 传感器的布置第51-52页
        5.2.2 应变监测系统第52-53页
        5.2.3 测试结果第53-54页
        5.2.4 数据处理及分析第54-57页
    5.3 设备舱支架的应力谱编制第57-58页
    5.4 支架焊缝的S-N曲线编制第58-60页
        5.4.1 FAT等级的确定第59页
        5.4.2 S-N曲线的编制第59-60页
    5.5 损伤评估及疲劳预测第60-62页
        5.5.1 Miner线性疲劳累积损伤计算第60-61页
        5.5.2 疲劳寿命的估算第61-62页
    本章小结第62-64页
结论第64-66页
参考文献第66-68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68-69页
致谢第69页

论文共6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城际动车组焊接构架优化设计研究
下一篇:高速列车制动盘的散热模拟及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