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4-34页 |
一、问题的缘起及选题意义 | 第14-17页 |
(一) 研究缘起 | 第14-15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15-17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第17-24页 |
(二) 国外研究现状 | 第21-22页 |
(三) 当前国内外研究存在的不足及可拓展的领域 | 第22-24页 |
三、研究内容 | 第24-25页 |
(一) 艾思奇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理论与实践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4页 |
(二) 艾思奇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路径、思想嬗变及理论贡献 | 第24-25页 |
(三) 艾思奇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要特点及演进规律 | 第25页 |
(四) 艾思奇马克思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当代启示 | 第25页 |
四、研究方法 | 第25-27页 |
(一) 文献分析法 | 第26页 |
(二) 比较法 | 第26页 |
(三) 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 | 第26-27页 |
(四) 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 | 第27页 |
五、论文创新点 | 第27-28页 |
(一) 全面、系统梳理了艾思奇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发展历史及理论贡献 | 第27页 |
(二) 在研究方法上有所创新 | 第27-28页 |
(三) 在研究观点上有所创新 | 第28页 |
六、论文研究存在的不足 | 第28页 |
(一) 理论观点的提炼有待于进一步凝练 | 第28页 |
(二) 对艾思奇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思想的纵深研究有待加强 | 第28页 |
七、相关概念界定 | 第28-34页 |
(一)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内涵 | 第28-30页 |
(二)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辩证关系 | 第30-32页 |
(三)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关系 | 第32-34页 |
第二章 艾思奇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条件 | 第34-52页 |
第一节 艾思奇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社会历史条件 | 第34-43页 |
一、内忧外患的中国社会 | 第34-35页 |
二、时代对新的理论武器的召唤 | 第35-40页 |
(一) “帝国主义的侵略打破了中国人学西方的迷梦” | 第36-38页 |
(二)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列主义” | 第38-39页 |
(三) 新的革命力量的迅速成长迫切需要新的理论武器 | 第39-40页 |
三、知识分子的马克思主义传播活动 | 第40-43页 |
(一) 五四运动前后,先进知识分子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 第40-41页 |
(二) 中国共产党三大以前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教育及其传播活动 | 第41-43页 |
第二节 艾思奇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个体条件 | 第43-52页 |
一、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 第43-46页 |
二、对中国国情民情的把握 | 第46-47页 |
三、扎实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 第47-50页 |
四、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念 | 第50-51页 |
五、求实好学的进取精神 | 第51-52页 |
第三章 艾思奇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理论与实践的探索时期 | 第52-92页 |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通俗化、大众化的道路的开辟 | 第52-70页 |
一、《大众哲学》的基本结构与主要思想 | 第53-61页 |
二、《大众哲学》的理论贡献及社会影响 | 第61-70页 |
第二节 两本重要的哲学著作及理论贡献 | 第70-82页 |
一、《思想方法论》的基本思想与理论贡献 | 第71-75页 |
二、《哲学与生活》的基本思想与理论贡献 | 第75-82页 |
第三节 上海时期的哲学批判活动及意义 | 第82-92页 |
一、批叶青的反马克思主义言论,捍卫马克思主义的纯正性与科学性 | 第83-86页 |
二、批柏格森、胡适等人的西方唯心主义思潮 | 第86-90页 |
三、捍卫进化论 | 第90-92页 |
第四章 艾思奇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理论与实践的深化时期 | 第92-130页 |
第一节 对毛泽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的贡献 | 第92-112页 |
一、艾思奇奔赴延安的社会历史原因及文化背景 | 第93-94页 |
二、艾思奇、毛泽东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异同 | 第94-101页 |
三、艾思奇对毛泽东哲学思想的贡献 | 第101-110页 |
四、毛泽东对艾思奇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思想的影响 | 第110-112页 |
第二节 艾思奇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系统构想 | 第112-123页 |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要性及可能性 | 第113-115页 |
二、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涵的界定 | 第115-117页 |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现途径 | 第117-123页 |
第三节 延安时期的哲学批判活动及影响 | 第123-130页 |
一、与叶青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论战 | 第124-125页 |
二、对反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批判 | 第125-130页 |
第五章 艾思奇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时期 | 第130-158页 |
第一节 建国后艾思奇对马克思主义的宣传及教学活动 | 第131-142页 |
一、大力宣讲社会发展史 | 第131-132页 |
二、建国后对毛泽东思想的宣传与贡献 | 第132-137页 |
三、编撰第一本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 | 第137-142页 |
第二节 建国后的三大争论及对唯心主义哲学的批判 | 第142-158页 |
一、三大哲学争论及对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影响 | 第142-149页 |
二、建国后对唯心主义哲学的批判 | 第149-158页 |
第六章 艾思奇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原则、特点及演进形态 | 第158-178页 |
第一节 艾思奇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原则 | 第158-166页 |
一、在意识形态上,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与形而上学 | 第159-160页 |
二、在思想路线上,坚持实事求是,反对主观主义 | 第160-163页 |
四、在学习方法上,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反对脱离社会实践 | 第163-164页 |
五、在工作作风上,坚持群众路线,反对官僚主义 | 第164-166页 |
第二节 艾思奇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要特点 | 第166-170页 |
一、贴合实际,紧扣时代 | 第166-167页 |
二、关注大众,以民为本 | 第167-168页 |
三、勇于批判,富于创新 | 第168-169页 |
四、实事求是,讲究应用 | 第169-170页 |
第三节 艾思奇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哲学形态演变 | 第170-178页 |
一、上海时期:大众哲学形态 | 第170-172页 |
二、延安时期:政治哲学形态 | 第172-173页 |
三、北京时期:学术哲学形态 | 第173-175页 |
四、三种哲学形态的演进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形态与时代形态”的辩证统一 | 第175-178页 |
第七章 艾思奇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当代启示 | 第178-200页 |
第一节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面临的挑战 | 第178-189页 |
一、复杂的国际局势对当前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冲击与挑战 | 第178-180页 |
二、快速发展的国内局势对当前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挑战 | 第180-189页 |
第二节 艾思奇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对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的几点启示 | 第189-200页 |
一、在处理好理论与现实、学术与政治的关系中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 第190-193页 |
二、在用好网络传媒、拓展传播渠道中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 第193-196页 |
三、在贴近群众生活、关注大众心理中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 第196-200页 |
结语 | 第200-202页 |
参考文献 | 第202-212页 |
致谢 | 第212-214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第21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