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1 绪论 | 第10-19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0-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6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1.3 研究思路方法及技术路线图 | 第16-17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6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3.3 技术路线图 | 第17页 |
1.4 论文创新与不足 | 第17-19页 |
1.4.1 论文创新 | 第17-18页 |
1.4.2 论文不足 | 第18-19页 |
2 基本概念和理论基础 | 第19-22页 |
2.1 基本概念 | 第19-20页 |
2.1.1 政府职能 | 第19页 |
2.1.2 产业转型升级 | 第19-20页 |
2.2 理论基础 | 第20-22页 |
2.2.1 市场失灵理论 | 第20页 |
2.2.2 新公共管理理论 | 第20-21页 |
2.2.3 新公共服务理论 | 第21-22页 |
3 政府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理论分析 | 第22-26页 |
3.1 政府参与产业转型升级的必要性 | 第22-23页 |
3.1.1 弥补市场失灵 | 第22页 |
3.1.2 维护市场秩序 | 第22页 |
3.1.3 推进技术创新 | 第22-23页 |
3.1.4 提供公共服务 | 第23页 |
3.2 政府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中急需协调的关系 | 第23-24页 |
3.2.1 产业发展与城市建设 | 第23页 |
3.2.2 产业发展与民生 | 第23-24页 |
3.2.3 产业发展与生态 | 第24页 |
3.3 政府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中的具体职能 | 第24-26页 |
3.3.1 制订规划 | 第24页 |
3.3.2 调控引导 | 第24-25页 |
3.3.3 服务保障 | 第25-26页 |
4 闽清县政府推动陶瓷产业转型升级概况 | 第26-32页 |
4.1 闽清县陶瓷产业概况 | 第26页 |
4.2 闽清县政府推动陶瓷产业转型升级的主要成效 | 第26-29页 |
4.2.1 陶瓷产业集群初步形成 | 第26-27页 |
4.2.2 陶瓷产业“煤改气”成效 | 第27-28页 |
4.2.3 创新能力逐步提高 | 第28-29页 |
4.3 闽清县政府推动陶瓷产业转型升级存在的不足 | 第29-32页 |
4.3.1 产业转型升级政策战略性不足,效果不佳 | 第29-30页 |
4.3.2 政府对产业转型升级专项资金投入少,融资渠道单一 | 第30页 |
4.3.3 基础设施建设存在不足,协调机制不够完善 | 第30-31页 |
4.3.4 缺乏对企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支持,创新支持力度不足 | 第31页 |
4.3.5 生态环境保护不足,问责机制尚需完善 | 第31-32页 |
5 闽清县陶瓷产业转型升级战略分析 | 第32-41页 |
5.1 闽清县陶瓷产业转型升级SWOT分析 | 第32-38页 |
5.1.1 优势分析(Strengths) | 第32-33页 |
5.1.2 劣势分析(Weaknesses) | 第33-34页 |
5.1.3 机遇分析(Opportunities) | 第34-36页 |
5.1.4 威胁分析(Threats) | 第36-38页 |
5.2 闽清县陶瓷产业转型升级的战略选择 | 第38-41页 |
5.2.1 SWOT矩阵交叉分析 | 第38-39页 |
5.2.2 战略选择 | 第39-41页 |
6 政府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国内外经验借鉴 | 第41-46页 |
6.1 国外政府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经验做法 | 第41-43页 |
6.1.1 新加坡产业转型升级的做法和经验启示 | 第41-42页 |
6.1.2 日本产业转型升级的做法和经验启示 | 第42-43页 |
6.2 国内政府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经验做法 | 第43-46页 |
6.2.1 晋江市产业转型升级的做法和经验启示 | 第43-44页 |
6.2.2 苏州市产业转型升级的做法和经验启示 | 第44-46页 |
7 闽清县陶瓷产业转型升级中提升政府职能的对策 | 第46-52页 |
7.1 优化产业结构 | 第46页 |
7.2 强化政策支持 | 第46-47页 |
7.3 建立健全资金支持体系 | 第47-48页 |
7.3.1 建立多种专项基金 | 第47页 |
7.3.2 打造良好金融环境 | 第47-48页 |
7.4 完善公共服务体系 | 第48-49页 |
7.4.1 强化基础设施建设 | 第48页 |
7.4.2 完善服务机制 | 第48-49页 |
7.5 强化创新支持和人才建设 | 第49-50页 |
7.5.1 加强对创新的社会支持 | 第49页 |
7.5.2 加强对人才队伍建设的支持 | 第49-50页 |
7.6 推行清洁生产和问责机制 | 第50-51页 |
7.6.1 提升环保意识 | 第50页 |
7.6.2 推行清洁生产 | 第50-51页 |
7.6.3 完善考核问责机制 | 第51页 |
7.7 提升企业国际竞争力 | 第51-52页 |
结论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6页 |
致谢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