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引言 | 第9-13页 |
0.1 问题的提出 | 第9页 |
0.2 选题背景与意义 | 第9-10页 |
0.3 文献综述 | 第10-11页 |
0.4 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0.5 创新与不足 | 第12-13页 |
第1章 终结本次执行程序的基础理论 | 第13-27页 |
1.1 终结本次执行程序的历史考察 | 第13-18页 |
1.1.1 终结本次执行程序的初步形成 | 第15-16页 |
1.1.2 终结本次执行程序的确立阶段 | 第16-17页 |
1.1.3 终结本次执行程序的发展完善 | 第17-18页 |
1.2 终结本次执行程序的法理基础 | 第18-22页 |
1.2.1 终结本次执行程序的法理争论 | 第18-19页 |
1.2.2 终结本次执行程序的法理正当性 | 第19-22页 |
1.3 终结本次执行程序的构成条件 | 第22-27页 |
1.3.1 终结本次执行程序的实施要件 | 第22-24页 |
1.3.2 终结本次执行程序的救济管理 | 第24-25页 |
1.3.3 终结本次执行程序的恢复机制 | 第25-27页 |
第2章 终结本次执行程序存在的问题 | 第27-42页 |
2.1 终结本次执行程序的执行和惩戒措施运用不规范 | 第28-32页 |
2.1.1 对被执行人的执行措施运用不到位 | 第28-31页 |
2.1.2 对被执行人的执行惩戒效果不显著 | 第31-32页 |
2.2 终结本次执行程序恢复执行的条件和程序较模糊 | 第32-33页 |
2.2.1 恢复执行的条件不明确 | 第32页 |
2.2.2 恢复执行的程序较模糊 | 第32-33页 |
2.3 终结本次执行程序的救济机制和监督制度不完善 | 第33-36页 |
2.3.1 申请人救济管理机制不完善 | 第33-35页 |
2.3.2 内外部监督机制衔接不紧密 | 第35-36页 |
2.4 终结本次执行程序缺乏完善的后续管理机制措施 | 第36-39页 |
2.4.1 缺乏有效的彻底的退出机制 | 第36-38页 |
2.4.2 积累大量案件缺乏后续管理 | 第38-39页 |
2.5 终结本次执行程序与其他执行制度的配合不协调 | 第39-42页 |
2.5.1 与其他执行制度条文相冲突 | 第39-40页 |
2.5.2 其他执行措施的实践性不强 | 第40-42页 |
第3章 终结本次执行程序的完善对策 | 第42-53页 |
3.1 加强有效的强制执行措施和惩戒制度 | 第42-44页 |
3.1.1 采用动态强制执行措施 | 第42-43页 |
3.1.2 严格规范有效惩戒制度 | 第43-44页 |
3.2 建立明确的恢复执行的条件和程序 | 第44-46页 |
3.2.1 建立明确的恢复执行条件 | 第44-45页 |
3.2.2 规定明确的恢复执行程序 | 第45-46页 |
3.3 构建完善的内外部救济和监督机制 | 第46-49页 |
3.3.1 完善申请人的救济管理机制 | 第46-47页 |
3.3.2 完善终结本次执行监督机制 | 第47-49页 |
3.4 增强终结本次执行案件的后续管理 | 第49-51页 |
3.4.1 规定案件彻底退出期限 | 第49-50页 |
3.4.2 加强对案件的后续管理 | 第50-51页 |
3.5 理清繁杂的执行法条和配套的制度 | 第51-53页 |
3.5.1 协调执行条文冲突规定 | 第51页 |
3.5.2 完善其他执行措施规定 | 第51-53页 |
结语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7页 |
致谢 | 第57-58页 |
攻读硕士期间的学术成果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