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解前置程序运行机制的困境与出路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引言 | 第9-16页 |
0.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0.2 可能的创新点 | 第10页 |
0.3 研究现状 | 第10-14页 |
0.3.1 国内研究成果评述 | 第10-13页 |
0.3.2 域外制度运行现状 | 第13-14页 |
0.4 研究方法 | 第14页 |
0.5 结构安排 | 第14-16页 |
第1章 调解前置程序的基本理论 | 第16-23页 |
1.1 调解前置程序的内涵 | 第16-18页 |
1.2 调解前置程序与相关概念辨析 | 第18-19页 |
1.2.1 调解前置程序与先行调解 | 第18页 |
1.2.2 调解前置程序与强制调解 | 第18-19页 |
1.2.3 调解前置程序与诉讼外调解 | 第19页 |
1.3 调解前置程序的属性 | 第19-23页 |
1.3.1 主体特定性 | 第20页 |
1.3.2 启动二元性 | 第20-21页 |
1.3.3 范围有限性 | 第21页 |
1.3.4 司法关联性 | 第21-23页 |
第2章 调解前置程序的运行机制 | 第23-30页 |
2.1 调解前置程序的主体 | 第23-24页 |
2.1.1 司法人员调解模式 | 第23页 |
2.1.2 民间调解员调解模式 | 第23-24页 |
2.1.3 混合模式 | 第24页 |
2.2 调解前置程序的启动 | 第24-26页 |
2.2.1 采用自愿启动的方式 | 第25页 |
2.2.2 采用自愿与合意诱导相结合的启动方式 | 第25页 |
2.2.3 采用强制启动的方式 | 第25-26页 |
2.3 调解前置程序的保障 | 第26-27页 |
2.3.1 调解前置程序的回避制度 | 第26页 |
2.3.2 调解前置程序的保全制度 | 第26-27页 |
2.3.3 调解前置程序的惩戒制度 | 第27页 |
2.4 调解前置程序的范围 | 第27-28页 |
2.4.1 调解前置程序的范围在立法中的规定 | 第27-28页 |
2.4.2 调解前置程序的范围在实践中的发展 | 第28页 |
2.5 调解前置程序的衔接 | 第28-30页 |
2.5.1 调解前置程序的内部衔接 | 第28-29页 |
2.5.2 调解前置程序的外部衔接 | 第29-30页 |
第3章 调解前置程序的现存问题 | 第30-36页 |
3.1 调解前置程序主体方面的问题 | 第30-31页 |
3.1.1 主体模式混乱导致调解协议效力不明 | 第30页 |
3.1.2 虚置特邀调解员或特邀调解组织 | 第30-31页 |
3.2 调解前置程序启动方面的问题 | 第31-32页 |
3.2.1 自愿启动调解困难 | 第31页 |
3.2.2 强制启动调解尚存立法障碍 | 第31-32页 |
3.3 调解前置程序保障方面的问题 | 第32-33页 |
3.3.1 保全机制缺乏 | 第32页 |
3.3.2 惩戒机制无力 | 第32-33页 |
3.4 调解前置程序范围方面的问题 | 第33-34页 |
3.4.1 在理论探讨上无成熟方案 | 第33页 |
3.4.2 在司法实践中呈扩张趋势 | 第33-34页 |
3.5 调解前置程序衔接方面的问题 | 第34-36页 |
3.5.1 调解不成时获取的信息无法充分利用 | 第34-35页 |
3.5.2 调解成功时法院存在主动介入倾向 | 第35-36页 |
第4章 调解前置程序的路径选择 | 第36-41页 |
4.1 完善以特邀调解员为主体的名册制度 | 第36页 |
4.2 实行“二元模式”的启动方式 | 第36-37页 |
4.3 完善与现有诉讼保障机制的连结 | 第37-38页 |
4.4 以要素指引法确定适用范围 | 第38-39页 |
4.5 坚持调审相对分离和被动审查方式 | 第39-41页 |
结语 | 第4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4页 |
致谢 | 第44-46页 |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