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7-8页 |
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7-23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7-18页 |
1.2 视频编码器函数优化 | 第18-19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9-20页 |
1.4 论文研究内容及组织结构 | 第20-23页 |
第二章 HEVC视频编码技术 | 第23-32页 |
2.1 概述 | 第23页 |
2.2 HEVC编码框架 | 第23-28页 |
2.2.1 图像划分 | 第24页 |
2.2.2 帧内预测单元 | 第24页 |
2.2.3 帧间预测单元 | 第24-25页 |
2.2.4 变换与量化单元 | 第25-26页 |
2.2.5 熵编码单元 | 第26-27页 |
2.2.6 环路滤波单元 | 第27-28页 |
2.3 BWDSP1041架构 | 第28-30页 |
2.3.1 指令系统 | 第29页 |
2.3.2 ECS集成开发环境 | 第29-30页 |
2.4 本章总结 | 第30-32页 |
第三章 帧内预测算法分析 | 第32-43页 |
3.1 HEVC的帧内预测模式 | 第32-34页 |
3.1.1 亮度PU的帧内预测模式 | 第32-33页 |
3.1.2 色度PU的帧内预测模式 | 第33-34页 |
3.2 HEVC的帧内预测过程 | 第34-40页 |
3.2.1 参考像素的准备 | 第35-36页 |
3.2.2 参考像素的平滑滤波 | 第36-37页 |
3.2.3 计算预测值 | 第37-40页 |
3.3 边界值的平滑 | 第40页 |
3.4 率失真代价 | 第40-42页 |
3.5 小结 | 第42-43页 |
第四章 基于BWDSP程序性能优化分析与帧内预测关键函数并行化设计 | 第43-55页 |
4.1 BWDSP1041处理器特性 | 第43-47页 |
4.1.1 指令级并行 | 第44-46页 |
(1) 指令流水线 | 第44页 |
(2) 指令多发射 | 第44-45页 |
(3) 分支预测 | 第45-46页 |
(4) VLIW | 第46页 |
4.1.2 向量化并行 | 第46-47页 |
4.2 程序性能的度量与分析 | 第47-49页 |
4.2.1 程序和指令的性能度量标准 | 第47-48页 |
(1) 时间 | 第47页 |
(2) FLOPS | 第47-48页 |
(3) 延迟 | 第48页 |
(4) 吞吐量 | 第48页 |
4.2.2 程序性能优化的度量标准 | 第48-49页 |
(1) 加速比与并行效率 | 第48-49页 |
4.3 串行代码性能优化与依赖性分析 | 第49-51页 |
4.3.1 串行代码优化 | 第49-50页 |
(1) 应用级别 | 第49页 |
(2) 函数级别 | 第49页 |
(3) 循环级别 | 第49-50页 |
(4) 指令级别 | 第50页 |
4.3.2 依赖性分析 | 第50-51页 |
(1) 指令级依赖 | 第50-51页 |
(2) 循环级依赖 | 第51页 |
4.4 关键函数并行化设计方法 | 第51-54页 |
4.4.1 加强指令并行 | 第52-53页 |
4.4.2 循环展开 | 第53页 |
4.4.3 软件流水 | 第53-54页 |
4.5 小结 | 第54-55页 |
第五章 基于BWDSP的HEVC帧内预测函数的并行化算法 | 第55-68页 |
5.1 角度模式20并行化 | 第55-57页 |
5.2 垂直预测模式并行化 | 第57-59页 |
5.2.1 汇编函数与C函数执行周期数对比与分析 | 第59页 |
5.3 基于向量SIMD哈达玛变换并行设计 | 第59-63页 |
5.3.1 残差计算的汇编优化方法 | 第62页 |
5.3.2 实验结果与性能分析 | 第62-63页 |
5.4 编码结果对比 | 第63-67页 |
5.4.1 主观质量图像对比 | 第63-64页 |
5.4.2 客观质量PSNR对比 | 第64页 |
5.4.3 帧内预测单元函数优化 | 第64-65页 |
5.4.4 汇编函数与C函数执行周期数对比 | 第65-67页 |
5.4.5 帧内预测单元汇编优化结果分析 | 第67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8-70页 |
6.1 本文工作的总结 | 第68页 |
6.2 对未来的展望 | 第68-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 第74-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