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9-10页 |
| Abstract | 第10-11页 |
| 导论 | 第12-19页 |
| 一、选题缘起及意义 | 第12-15页 |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7-18页 |
| (一)研究思路 | 第17页 |
| (二)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 四、研究的重点、难点及创新点 | 第18-19页 |
| (一)研究的重点 | 第18页 |
| (二)研究的难点 | 第18页 |
| (三)研究的可创新点 | 第18-19页 |
| 第一章 诚信与诚信教育 | 第19-30页 |
| 一、诚信与诚信教育的基本含义 | 第19-24页 |
| (一)诚信 | 第19-22页 |
| (二)诚信教育 | 第22-23页 |
| (三)诚信教育的内涵分析 | 第23-24页 |
| 二、诚信教育的形式、内容与意义 | 第24-27页 |
| (一)诚信教育的形式 | 第24-25页 |
| (二)诚信教育的内容 | 第25页 |
| (三)诚信教育的意义 | 第25-27页 |
| 三、诚信教育的理论依据 | 第27-30页 |
| (一)中国传统文化中诚信教育的理论 | 第27-28页 |
| (二)西方诚信教育的理论 | 第28-30页 |
| 第二章 当代大学生诚信教育的现状调查与成因分析 | 第30-45页 |
| 一、当代大学生诚信教育的现状调查 | 第30-36页 |
| (一)对J职业技术学院的调查问卷及个人访谈 | 第30-32页 |
| (二)当代大学生诚信教育的现状 | 第32-34页 |
| (三)当代大学生诚信问题的主要表现 | 第34-36页 |
| 二、当代大学生在诚信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36-39页 |
| (一)诚信教育理念的相对滞后 | 第37页 |
| (二)诚信教育制度及评价体系的不健全 | 第37-38页 |
| (三)诚信教育方法及教育环境的不足 | 第38-39页 |
| (四)诚信教育实践环节的落后欠缺 | 第39页 |
| 三、当前大学生诚信问题的成因分析 | 第39-45页 |
| (一)社会因素是诚信问题的重要环节 | 第40-42页 |
| (二)学校因素是诚信问题的主要层面 | 第42-43页 |
| (三)家庭因素是诚信问题的现实根基 | 第43-44页 |
| (四)自身因素是诚信问题的关键指标 | 第44-45页 |
| 第三章 当代大学生诚信教育的主要内容、原则以及现实意义 | 第45-52页 |
| 一、当代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内容 | 第45-47页 |
| (一)理念诚信教育 | 第45-46页 |
| (二)法制诚信教育 | 第46页 |
| (三)学术诚信教育 | 第46页 |
| (四)行为诚信教育 | 第46-47页 |
| 二、当代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原则 | 第47-48页 |
| (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 | 第47页 |
| (二)思想教育与管理体制相结合原则 | 第47-48页 |
| (三)自律与他律相结合原则 | 第48页 |
| 三、大学生诚信教育的现实意义 | 第48-52页 |
| (一)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要求 | 第48-49页 |
| (二)社会主义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 | 第49页 |
|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 第49-50页 |
| (四)提高大学生自身素质的客观要求 | 第50页 |
| (五)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保证 | 第50页 |
| (六)提高大学生综合竞争力的前提 | 第50-51页 |
| (七)知识经济时代发展的客观需要 | 第51-52页 |
| 第四章 加强当代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对策及措施 | 第52-58页 |
| 一、提高当代大学生诚信意识的对策和措施 | 第52-54页 |
| (一)完善社会层面,营造良好环境 | 第52-53页 |
| (二)健全学校层面,提供规范教育 | 第53页 |
| (三)加强家庭层面,合理正面渗透 | 第53-54页 |
| (四)强化个人层面,全面正确引导 | 第54页 |
| 二、加强大学诚信教育的具体方法 | 第54-58页 |
| (一)开展道德讲堂,树立模范意识 | 第54-55页 |
| (二)加强诚信教育,树立道德观念 | 第55页 |
| (三)建立诚信档案,做好诚信记录 | 第55页 |
| (四)完善诚信规范,建立评价体系 | 第55-56页 |
| (五)构建网络管理,提供查询平台 | 第56页 |
| (六)健全管理系统,制约失信行为 | 第56页 |
| (七)形成社会合力,营造良好氛围 | 第56-58页 |
| 附件 | 第58-60页 |
| 结束语 | 第60-61页 |
| 参考文献 | 第61-63页 |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 第63-64页 |
| 致谢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