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布生态文明思想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4页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8-9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8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8-9页 |
1.2 国内外研究述评 | 第9-13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2.3 现有成果主要不足 | 第12-13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1.3.1 文献资料研究法 | 第13页 |
1.3.2 归纳分析法 | 第13页 |
1.3.3 比较分析法 | 第13-14页 |
第二章 柯布生态文明思想形成的历史脉络 | 第14-19页 |
2.1 柯布生态文明思想形成的背景 | 第14-16页 |
2.1.1 柯布生态文明思想形成的现实背景 | 第14-15页 |
2.1.2 柯布生态文明思想形成的理论背景 | 第15页 |
2.1.3 柯布生态文明思想形成的神学背景 | 第15-16页 |
2.2 柯布生态文明思想的发展阶段 | 第16-19页 |
2.2.1 20世纪中期:过程神学观的生态转向 | 第16-17页 |
2.2.2 20世纪后期:跨学科的生态文明思想 | 第17页 |
2.2.3 21世纪初期:潘多树视角的生态文明 | 第17-19页 |
第三章 柯布生态文明思想的基本内容与基本特征 | 第19-36页 |
3.1 柯布生态文明思想的基本内容 | 第19-31页 |
3.1.1 柯布的过程神学思想 | 第19-21页 |
3.1.2 柯布的生态经济观 | 第21-27页 |
3.1.3 柯布的农业观 | 第27-29页 |
3.1.4 柯布的人类观 | 第29-31页 |
3.2 柯布生态文明思想的基本特征 | 第31-34页 |
3.2.1 事件思维方式 | 第31-32页 |
3.2.2 人与自然的价值观 | 第32-33页 |
3.2.3 整体有机的生态模式 | 第33-34页 |
3.3 柯布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展望 | 第34-36页 |
3.3.1 中国深谙生态变革意义 | 第34页 |
3.3.2 中国生态文明土壤深厚 | 第34-35页 |
3.3.3 中国政体有益生态文明 | 第35-36页 |
第四章 柯布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地位与实践导向价值 | 第36-44页 |
4.1 柯布与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比较 | 第36-38页 |
4.1.1 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思想 | 第36-37页 |
4.1.2 柯布与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相通性 | 第37页 |
4.1.3 柯布与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差异性 | 第37-38页 |
4.2 柯布生态文明思想的当代价值 | 第38-42页 |
4.2.1 批判全球生态危机 | 第38-39页 |
4.2.2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 第39-40页 |
4.2.3 发展过程生态理论 | 第40页 |
4.2.4 催生有机马克思主义 | 第40-42页 |
4.3 柯布生态文明思想的现实困境 | 第42-44页 |
4.3.1 宗教神学色彩浓厚 | 第42页 |
4.3.2 整体有机论的实践困境 | 第42-44页 |
第五章 柯布生态文明思想对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 第44-50页 |
5.1 柯布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价值 | 第44-46页 |
5.1.1 传播过程生态文明观念 | 第44页 |
5.1.2 发展中国传统生态哲学 | 第44-45页 |
5.1.3 创新中国生态文明理论 | 第45-46页 |
5.2 柯布生态文明思想的实践意义 | 第46-50页 |
5.2.1 加速生态伦理研究普及 | 第46页 |
5.2.2 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 第46-47页 |
5.2.3 构建中国特色生态文明 | 第47-50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4页 |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 第54-55页 |
致谢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