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控阵天线相位中心及卫星通信圆极化天线研究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3页 |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3-15页 |
·相控阵天线的相位中心研究 | 第15页 |
·卫星通信圆极化天线技术研究 | 第15-18页 |
·十字振子圆极化天线技术研究 | 第16-17页 |
·孔环形圆极化贴片天线技术研究 | 第17-18页 |
·天线的数值计算方法 | 第18-20页 |
·数值计算方法 | 第18-19页 |
·数值计算的常用软件 | 第19-20页 |
·论文的研究内容及作者主要工作 | 第20-23页 |
·论文的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 第20-21页 |
·作者的主要工作 | 第21-23页 |
第二章 相控阵天线分析基础 | 第23-35页 |
·引言 | 第23页 |
·相控阵天线理论及主要技术指标 | 第23-29页 |
·相控阵天线理论 | 第23-26页 |
·波束宽度 | 第26-28页 |
·方向性系数和增益 | 第28-29页 |
·相控阵天线的技术特点 | 第29-33页 |
·波束跃度 | 第29-31页 |
·相位量化 | 第31-32页 |
·幅相误差 | 第32-33页 |
·小结 | 第33-35页 |
第三章 相控阵天线相位中心研究 | 第35-81页 |
·引言 | 第35页 |
·天线的相位中心技术 | 第35-42页 |
·相位中心与视在相心 | 第35-36页 |
·相位中心的确定方法 | 第36-39页 |
·天线相位中心的应用 | 第39-42页 |
·相控阵天线相位中心 | 第42-43页 |
·相控阵天线相位中心的计算 | 第43-51页 |
·阵列天线相位分析 | 第43-46页 |
·阵列天线相位中心求解 | 第46-48页 |
·阵列天线视在相心求解 | 第48-51页 |
·计算软件设计 | 第51-53页 |
·不同工作模式和工作状态下的相位中心 | 第53-72页 |
·波束扫描 | 第53-56页 |
·收发状态 | 第56-60页 |
·幅相误差 | 第60-66页 |
·移相器量化误差 | 第66-70页 |
·频率变化 | 第70页 |
·阵元的影响 | 第70-72页 |
·阵列天线相位中心的测量研究 | 第72-78页 |
·近场测量方法 | 第72-73页 |
·远场测量方法 | 第73-75页 |
·误差分析 | 第75-78页 |
·小结 | 第78-81页 |
第四章 十字振子圆极化天线技术研究 | 第81-101页 |
·引言 | 第81-82页 |
·宽波束自相移十字振子天线设计 | 第82-87页 |
·自相移十字振子天线原理 | 第82-83页 |
·宽波束形成原理 | 第83-84页 |
·宽波束自相移十字振子天线设计结果 | 第84-86页 |
·宽带圆极化十字振子天线设计考虑 | 第86-87页 |
·宽带圆极化八木天线 | 第87-99页 |
·小型化宽带3dB 定向耦合器设计 | 第88-91页 |
·圆极化八木天线设计 | 第91-96页 |
·圆极化八木天线的测量 | 第96-99页 |
·小结 | 第99-101页 |
第五章 孔环形圆极化贴片天线技术研究 | 第101-133页 |
·引言 | 第101页 |
·微带天线模式理论 | 第101-107页 |
·TM_(11) 模圆极化孔环微带天线研究 | 第107-115页 |
·圆极化孔环微带天线设计 | 第107-109页 |
·圆极化孔环微带天线研究 | 第109-114页 |
·实验结果与结论 | 第114-115页 |
·窄带TM_(21) 模圆极化孔环微带天线研究 | 第115-124页 |
·两点馈电(网络法)TM_(21) 模孔环天线 | 第115-121页 |
·单点馈电(微扰法)TM_(21) 模孔环天线 | 第121-124页 |
·四点馈电TM_(21) 模孔环微带天线设计 | 第124页 |
·宽带TM_(21) 模圆极化孔环微带天线研究 | 第124-130页 |
·宽带TM_(21) 模孔环微带天线设计 | 第125-129页 |
·低仰角增益提升技术 | 第129-130页 |
·小结 | 第130-133页 |
第六章 全文总结 | 第133-135页 |
致谢 | 第135-137页 |
参考文献 | 第137-143页 |
作者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及科研情况 | 第143-1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