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龄化问题应对研究--基于科学与社会的视角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1-33页 |
第一节 老年人与老龄化社会 | 第12-16页 |
一、老年人与老龄化 | 第12-14页 |
二、老龄化与老龄化社会评判标准 | 第14-16页 |
第二节 老龄化的成因 | 第16-21页 |
一、老龄化发生的表层原因 | 第16页 |
二、老龄化现象发生机制及其深层原因 | 第16-21页 |
第三节 老龄化的现状、趋势、特点及理想方向 | 第21-33页 |
一、老龄化的基本现状和趋势 | 第21-23页 |
二、老年人及老龄化特点 | 第23-31页 |
三、理想的老龄化社会发展方向 | 第31-33页 |
第二章 研究综述 | 第33-57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33-37页 |
一、老龄化问题的全球性 | 第33-34页 |
二、老龄化影响的深刻性 | 第34-35页 |
三、当代科技发展的迅猛性 | 第35页 |
四、老龄化问题应对的复杂性 | 第35-36页 |
五、中国老龄化问题应对形势的迫切性 | 第36-37页 |
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37-50页 |
一、国外相关研究 | 第37-44页 |
二、国内相关研究 | 第44-50页 |
第三节 研究结构、意义、理论基础及可能的创新点 | 第50-57页 |
一、研究内容、难点和研究思路、方法 | 第50-51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51-54页 |
三、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54-55页 |
四、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 | 第55-57页 |
第三章 老龄化问题解析 | 第57-89页 |
第一节 老龄化问题学理解析 | 第57-71页 |
一、老龄化的科学视角 | 第58-62页 |
二、哲学视野下的老龄化 | 第62-66页 |
三、社会文化背景中的老龄化 | 第66-71页 |
第二节 老龄化是现代化的结果 | 第71-76页 |
一、老龄化是社会现代化的必然 | 第71-72页 |
二、老龄化与现代化的关联 | 第72-76页 |
第三节 老龄化对家庭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 第76-84页 |
一、老龄化对家庭的消极影响 | 第76-77页 |
二、老龄化对家庭的积极影响 | 第77-79页 |
三、老龄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消极影响 | 第79-82页 |
四、老龄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影响 | 第82-84页 |
第四节 老龄化对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的影响 | 第84-89页 |
一、老龄化对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的冲击 | 第84-86页 |
二、老龄化对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的积极影响 | 第86-89页 |
第四章 老龄化问题应对的实践借鉴 | 第89-108页 |
第一节 日本和韩国 | 第89-94页 |
一、日本老龄化应对实践与借鉴 | 第89-92页 |
二、韩国老龄化应对实践与借鉴 | 第92-94页 |
第二节 欧盟和美国 | 第94-100页 |
一、欧盟老龄化应对实践与借鉴 | 第95-96页 |
二、美国老龄化应对实践与借鉴 | 第96-100页 |
第三节 香港和台湾 | 第100-104页 |
一、香港地区老龄化应对实践与借鉴 | 第100-102页 |
二、台湾地区老龄化实践借鉴与借鉴 | 第102-104页 |
第四节 浙江省和江苏省苏州市 | 第104-108页 |
一、浙江省老龄化应对实践与借鉴 | 第104-106页 |
二、江苏省苏州市老龄化应对实践 | 第106-108页 |
第五章 我国老龄化社会的展望 | 第108-139页 |
第一节 中国老龄化社会运行的新情况、新问题 | 第108-114页 |
一、中国老龄化社会运行的新情况 | 第108-112页 |
二、老龄化社会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112-114页 |
第二节 老龄化问题应对的根本——科技发展 | 第114-125页 |
一、积极发展科学技术,提升老龄化问题应对支撑水平 | 第115-116页 |
二、整合涉老大数据,充分发挥现代智能科技的作用 | 第116-117页 |
三、大力发展信息技术,加强老年技术产品和服务供给 | 第117-121页 |
四、以科技创新克服老龄化负效应,促进经济新发展 | 第121-125页 |
第三节 老龄化问题应对的观念创新和政策优化 | 第125-132页 |
一、树立科学的老龄观,辩证看待老年人和老龄化问题 | 第125-129页 |
二、老龄化问题相关政策框架及优化 | 第129-132页 |
第四节 我国老龄化社会发展前景 | 第132-139页 |
一、科技创新应对老龄化问题未来前瞻 | 第133-136页 |
二、我国老龄化社会未来发展前景预测 | 第136-139页 |
结语 | 第139-141页 |
参考文献 | 第141-153页 |
致谢 | 第153-154页 |
攻读博士期间主要成果 | 第1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