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19页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2-13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3-16页 |
1.2.1 对徐特立科技思想的研究 | 第13-14页 |
1.2.2 对马克思主义科技思想的研究 | 第14-15页 |
1.2.3 对徐特立与马克思主义科技思想中国化的研究 | 第15-16页 |
1.3 主要内容 | 第16-18页 |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 第18-19页 |
第2章 马克思主义科技思想中国化的历程 | 第19-30页 |
2.1 马克思主义科技思想 | 第19-22页 |
2.1.1 马克思主义科技思想基本概念 | 第19-20页 |
2.1.2 马克思主义科技思想基本内容 | 第20-22页 |
2.2 马克思主义科技思想中国化 | 第22-25页 |
2.2.1 马克思主义科技思想中国化概念 | 第23页 |
2.2.2 马克思主义科技思想中国化特征 | 第23-25页 |
2.3 马克思主义科技思想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 第25-30页 |
2.3.1 科技救国阶段(1949年以前) | 第25-26页 |
2.3.2 科技建国阶段(1949-1978) | 第26-27页 |
2.3.3 科技富国阶段(1978-2012) | 第27-28页 |
2.3.4 科技强国阶段(2012-今) | 第28-30页 |
第3章 徐特立的科技思想 | 第30-42页 |
3.1 徐特立科技思想的理论和实践来源 | 第30-33页 |
3.1.1 东西方科技发展的成果 | 第30-31页 |
3.1.2 马克思主义科技思想的东渐 | 第31-32页 |
3.1.3 徐特立的求学和工作经历 | 第32-33页 |
3.2 徐特立科技思想的主要内容 | 第33-42页 |
3.2.1 国防和民生兼顾科技功能观 | 第34-35页 |
3.2.2 生产导向的科技创新观 | 第35-37页 |
3.2.3 三位一体的科技教育观 | 第37-39页 |
3.2.4 实践导向的科技人才观 | 第39-42页 |
第4章 徐特立对马克思主义科技思想中国化的贡献 | 第42-56页 |
4.1 徐特立对马克思主义科技思想中国化的实践贡献 | 第42-47页 |
4.1.1 科学研究和科普宣传为马克思主义科技思想中国化探索新路 | 第42-44页 |
4.1.2 科技管理和制度建设为马克思主义科技思想中国化提供保障 | 第44-46页 |
4.1.3 科技教育和人才培养为马克思主义科技思想中国化积蓄力量 | 第46-47页 |
4.2 徐特立对马克思主义科技思想中国化的理论贡献 | 第47-56页 |
4.2.1 兼顾国防和民生的科技功能观对新时代科技强军和科技富民的启示 | 第47-49页 |
4.2.2 以生产为导向的科技创新思想对新时代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启示 | 第49-52页 |
4.2.3 三位一体科技教育观对新时代科普工作的启示 | 第52-53页 |
4.2.4 实践导向的科技人才观对新时代人才工作的启示 | 第53-56页 |
结论 | 第56-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1页 |
致谢 | 第61-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