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介环境下《黄河报》发展对策研究
| 摘要 | 第4-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绪论 | 第11-17页 | 
|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1-12页 | 
| 1.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 2.研究意义 | 第12页 | 
| (二)文献综述 | 第12-14页 | 
| 1.关于行业报的研究 | 第13-14页 | 
| 2.关于《黄河报》的研究 | 第14页 | 
| (三)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 (四)创新之处 | 第15-17页 | 
| 一、《黄河报》概况 | 第17-29页 | 
| (一)行业报内涵与历史发展进程 | 第17-18页 | 
| 1.行业报内涵 | 第17页 | 
| 2.行业报历史发展进程 | 第17-18页 | 
| (二)《黄河报》发展历程 | 第18-22页 | 
| 1.《黄河报》孕育期 | 第18-19页 | 
| 2.《黄河报》发展成熟期 | 第19-20页 | 
| 3.《黄河报》转型探索期 | 第20-22页 | 
| (三)《黄河报》功能 | 第22-25页 | 
| 1.行业内交流的平台 | 第22-23页 | 
| 2.与社会交流的窗口 | 第23-25页 | 
| (四)《黄河报》特征 | 第25-29页 | 
| 1.受众群体稳定 | 第25-26页 | 
| 2.行业内发行为主 | 第26页 | 
| 3.行业资源丰富 | 第26-27页 | 
| 4.收入来源稳定 | 第27-29页 | 
| 二、《黄河报》报道量化分析 | 第29-37页 | 
| (一)报道数量周期性强 | 第29-31页 | 
| (二)报道对象以治黄工作为主 | 第31-32页 | 
| (三)报道来源以黄河报社为主 | 第32-33页 | 
| (四)报道体裁丰富多样 | 第33-34页 | 
| (五)报道版面层次清晰 | 第34-35页 | 
| (六)报道态度以正面为主 | 第35-36页 | 
| (七)结论 | 第36-37页 | 
| 三、《黄河报》目前面临的问题 | 第37-45页 | 
| (一)目标定位模糊 | 第37-38页 | 
| 1.强化目标定位的现实紧迫性 | 第37页 | 
| 2.目标定位模糊不清 | 第37-38页 | 
| (二)内容建设水平不高 | 第38-42页 | 
| 1.议程设置能力不足 | 第38-40页 | 
| 2.报道框架模式化 | 第40-42页 | 
| (三)融媒体建设滞后 | 第42-45页 | 
| 1.主动改革意识不强 | 第42页 | 
| 2.现有媒体内部融合困难重重 | 第42-43页 | 
| 3.与社会媒体交流合作不足 | 第43-45页 | 
| 四、《黄河报》可持续发展策略 | 第45-55页 | 
| (一)明确目标定位 | 第45-46页 | 
| 1.有效借鉴优秀媒体目标定位案例 | 第45-46页 | 
| 2.明确当前目标定位 | 第46页 | 
| (二)实施融媒体战略 | 第46-50页 | 
| 1.明确融媒体建设指导思想 | 第46-47页 | 
| 2.优化整合现有媒体资源 | 第47-48页 | 
| 3.深化与社会媒体互动合作 | 第48-50页 | 
| (三)坚守内容为王的底线思维 | 第50-55页 | 
| 1.做好行业信息资源的优质提供者 | 第50-51页 | 
| 2.加强议程设置能力建设 | 第51-52页 | 
| 3.提升内容吸引力 | 第52-55页 | 
| 结语 | 第55-57页 | 
| 参考文献 | 第57-59页 | 
| 致谢 | 第59-61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1-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