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药学论文--药物基础科学论文

抗阿尔茨海默病的hQC抑制剂作用机理及虚拟筛选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8页
第一章 前言第12-39页
    1.1 引言第12-13页
    1.2 hQC抑制剂研究简介第13-19页
        1.2.1 hQC受体的结构与病理机制第13-17页
        1.2.2 hQC抑制剂的发展状况第17-18页
        1.2.3 hQC抑制剂的理论研究进展第18-19页
    1.3 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第19-28页
        1.3.1 三维定量构效关系第20-22页
        1.3.2 分子对接第22-23页
        1.3.3 分子动力学模拟第23-25页
        1.3.4 虚拟筛选第25页
        1.3.5 药效团模型第25-28页
    1.4 本文选题意义第28-30页
    参考文献第30-39页
第二章 咪唑类hQC抑制剂的3D-QSAR、分子对接与分子动力学研究第39-67页
    2.1 前言第39-41页
    2.2 计算与研究方法第41-46页
        2.2.1 数据集第41-45页
        2.2.2 分子对接第45页
        2.2.3 3D-QSAR的分析第45页
        2.2.4 分子动力学模拟第45-46页
        2.2.5 结合自由能计算第46页
    2.3 结果与讨论第46-63页
        2.3.1 对接结果分析第46-49页
        2.3.2 3D-QSAR统计结果分析第49-50页
        2.3.3 3D-QSAR模型的验证第50-52页
        2.3.4 CoMFA三维等势图分析第52-54页
        2.3.5 分子动力学模拟第54-58页
        2.3.6 结合自由能分析第58-61页
        2.3.7 新化合物的设计第61-63页
    2.4 小结第63-64页
    参考文献第64-67页
第三章 苯并咪唑类hQC抑制剂的3D-QSAR、分子对接与分子动力学研究第67-95页
    3.1 前言第67-68页
    3.2 计算与研究方法第68-74页
        3.2.1 数据集第68-72页
        3.2.2 分子对接第72页
        3.2.3 3D-QSAR的分析第72-73页
        3.2.4 分子动力学模拟第73页
        3.2.5 结合自由能计算第73-74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74-91页
        3.3.1 对接结果分析第74-77页
        3.3.2 3D-QSAR结果分析第77-80页
        3.3.3 3D-QSAR三维等势图讨论第80-82页
        3.3.4 分子动力学模拟第82-86页
        3.3.5 结合自由能分析第86-90页
        3.3.6 新化合物的设计第90-91页
    3.4 小结第91-92页
    参考文献第92-95页
第四章 hQC抑制剂的药效团构建及虚拟筛选研究第95-125页
    4.1 前言第95-96页
    4.2 材料与方法第96-106页
        4.2.1 药效团模型的研究第96-102页
        4.2.2 药效团模型的验证第102-103页
        4.2.3 药效团筛选第103-104页
        4.2.4 分子对接筛选第104页
        4.2.5 药动学筛选第104-105页
        4.2.6 毒理学筛选第105页
        4.2.7 分子动力学模拟第105页
        4.2.8 结合自由能分析第105-106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106-121页
        4.3.1 药效团模型的研究第106-111页
        4.3.2 药效团模型的验证第111-114页
        4.3.3 分子公共特征药效团模型和3D-QSAR药效团模型的比较第114-115页
        4.3.4 药效团筛选第115页
        4.3.5 分子对接筛选第115页
        4.3.6 药动学筛选第115页
        4.3.7 毒理学筛选第115-117页
        4.3.8 分子动力学模拟第117-120页
        4.3.9 结合自由能分析第120-121页
    4.4 小结第121-122页
    参考文献第122-125页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第125-127页
    5.1 总结第125-126页
    5.2 展望第126-127页
致谢第127-128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128页

论文共12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叶酸修饰纳米红细胞膜靶向递药系统的构建及其性能评价
下一篇:两种新型α-蒎烯衍生物的合成及其抗癌活性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