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7页 |
abstract | 第7-11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6-21页 |
1.1 肿瘤的靶向治疗 | 第16-17页 |
1.1.1 肿瘤微环境 | 第16页 |
1.1.2 肿瘤细胞表面特异性受体 | 第16-17页 |
1.2 红细胞的药物载体 | 第17-19页 |
1.2.1 红细胞的结构及特性 | 第17-18页 |
1.2.2 红细胞作为药物载体的研究 | 第18页 |
1.2.3 红细胞膜纳米载药系统的研究 | 第18-19页 |
1.3 研究意义 | 第19-21页 |
1.3.1 阿霉素的临床应用及局限性 | 第19-20页 |
1.3.2 表面修饰性红细胞载体的提出 | 第20-21页 |
第二章 FA/PEG-DOX-Nano-RBCs的制备 | 第21-34页 |
2.1 仪器与试剂 | 第21-22页 |
2.1.1 仪器 | 第21页 |
2.1.2 试剂 | 第21-22页 |
2.2 方法 | 第22-26页 |
2.2.1 HPLC方法学考察 | 第22-23页 |
2.2.2 FA-PEG-DSPE的合成 | 第23页 |
2.2.3 FA/PEG-DOX-Nano-RBCs的制备 | 第23-25页 |
2.2.4 FA/PEG-DOX-Nano-RBCs的制备因素的考察 | 第25-26页 |
2.3 结果 | 第26-32页 |
2.3.1 HPLC方法学考察 | 第26-29页 |
2.3.2 FA-PEG-DSPE的合成 | 第29-30页 |
2.3.3 FA/PEG-DOX-Nano-RBCs的制备因素的考察 | 第30-32页 |
2.4 讨论 | 第32-33页 |
2.5 小结 | 第33-34页 |
第三章 FA/PEG-DOX-Nano-RBCs理化性质及稳定性研究 | 第34-42页 |
3.1 仪器与试剂 | 第34-35页 |
3.1.1 仪器 | 第34页 |
3.1.2 试剂 | 第34-35页 |
3.2 方法 | 第35-36页 |
3.2.1 FA/PEG-DOX-Nano-RBCs特性考察 | 第35页 |
3.2.1.1 粒径与电位 | 第35页 |
3.2.1.2 膜蛋白特性 | 第35页 |
3.2.2 FA/PEG-DOX-Nano-RBCs稳定性考察 | 第35-36页 |
3.2.3 FA/PEG-DOX-Nano-RBCs的体外释放 | 第36页 |
3.3 结果 | 第36-40页 |
3.3.1 FA/PEG-DOX-Nano-RBCs特性考察 | 第36-37页 |
3.3.2 FA/PEG-DOX-Nano-RBCs稳定性考察 | 第37-39页 |
3.3.3 FA/PEG-DOX-Nano-RBCs的体外释放 | 第39-40页 |
3.4 讨论 | 第40-41页 |
3.5 小结 | 第41-42页 |
第四章 FA/PEG-DOX-Nano-RBCs体外活性研究 | 第42-54页 |
4.1 仪器、试剂与细胞 | 第42-43页 |
4.1.1 仪器 | 第42页 |
4.1.2 试剂 | 第42-43页 |
4.1.3 细胞 | 第43页 |
4.2 方法 | 第43-46页 |
4.2.1 细胞活性实验 | 第43页 |
4.2.2 叶酸抑制实验 | 第43页 |
4.2.3 激光共聚焦法检测细胞对DOX的摄取 | 第43-44页 |
4.2.4 摄取机制的初步探索 | 第44-46页 |
4.2.5 活性氧的测定 | 第46页 |
4.3 结果 | 第46-52页 |
4.3.1 细胞活性 | 第46-47页 |
4.3.2 叶酸抑制实验 | 第47-48页 |
4.3.3 激光共聚焦法检测细胞对DOX的摄取 | 第48-49页 |
4.3.4 摄取机制的初步探索 | 第49-51页 |
4.3.5 氧化应激实验 | 第51-52页 |
4.4 讨论 | 第52-53页 |
4.5 小结 | 第53-54页 |
第五章 大鼠体内药动学及组织分布研究 | 第54-64页 |
5.1 仪器、试剂与实验动物 | 第54-55页 |
5.1.1 仪器 | 第54页 |
5.1.2 试剂 | 第54页 |
5.1.3 实验动物 | 第54-55页 |
5.2 方法 | 第55-57页 |
5.2.1 血浆分析方法的建立 | 第55-56页 |
5.2.2 大鼠体内药代动力学研究 | 第56页 |
5.2.3 FA/PEG-DOX-Nano-RBCs大鼠体内组织分布研究 | 第56-57页 |
5.3 结果 | 第57-62页 |
5.3.1 血浆分析方法的建立 | 第57-60页 |
5.3.2 大鼠体内药代动力学研究 | 第60-61页 |
5.3.3 FA/PEG-DOX-Nano-RBCs大鼠体内组织分布研究 | 第61-62页 |
5.4 讨论 | 第62-63页 |
5.5 小结 | 第63-64页 |
第六章 FA/PEG-DOX-Nano-RBCs的药效学研究 | 第64-75页 |
6.1 仪器、试剂与实验动物 | 第64-65页 |
6.1.1 仪器 | 第64页 |
6.1.2 试剂 | 第64页 |
6.1.3 实验动物 | 第64-65页 |
6.1.4 细胞 | 第65页 |
6.2 方法 | 第65-67页 |
6.2.1 Balb/c小鼠肿瘤模型的建立 | 第65页 |
6.2.2 FA/PEG-DOX-Nano-RBCs体内抗肿瘤作用 | 第65-67页 |
6.2.3 FA/PEG-DOX-Nano-RBCs体内靶向性考察 | 第67页 |
6.3 结果 | 第67-72页 |
6.3.1 Balb/c小鼠肿瘤模型的建立 | 第67-68页 |
6.3.2 FA/PEG-DOX-Nano-RBCs体内抗肿瘤药效 | 第68-69页 |
6.3.3 采用Elisa 研究其血清TNF-α及IL-6指标变化 | 第69页 |
6.3.4 采用WB研究其血清及心脏TNF-α及IL-6指标变化 | 第69-70页 |
6.3.5 采用HE染色法观察各器官组织的形态变化 | 第70-71页 |
6.3.6 给药期间其注射部位刺激性变化 | 第71-72页 |
6.3.7 FA/PEG-DOX-Nano-RBCs活体成像 | 第72页 |
6.4 讨论 | 第72-74页 |
6.5 小结 | 第74-75页 |
总结与展望 | 第75-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6页 |
致谢 | 第86-8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87页 |